高中 | 科技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科技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清经济与文化

科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是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教士们的活动受到殖民者的操纵控制,其活动经费则由殖民者资助。利玛窦也不例外。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资政新篇》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的原则出发,根据太平天国的实情和当时世界的潮流,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政治方面,强调中央集权和上下沟通,设置独立的新闻官(监察官)、新闻篇(报纸)、暗柜(检举箱)等;经济方面,提倡学习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全面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开办工厂,开发矿藏,创设银行、邮政、保险各业等;文化和社会改革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禁止溺婴、喝酒和吸食鸦片等;外交方面,提倡中外自由通商和开展文化交流,戒除虚骄自大、口角取胜的做法,但不准外人干涉内政,“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7年设立翻译馆,随即开始翻译西书。其方式是,由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委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合作试译;前二位口译,后三位笔述。1869年10月,上海广方言馆迁入翻译馆后,有些教习和学生也投入译书行列,使翻译工作进入高潮阶段。至1880年,共计出版98种235册,尚有译成未刊之书45种124册;到1899年增至126种。其中,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活动:传播宗教;收集情报;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与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作用:向欧洲传播了中国文化,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的中国。活动:根据材料“不仅是传播宗教”可知,传播宗教;根据材料“而且是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可知,收集情报;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可知,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结合所学可知,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故可得出与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根据材料“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可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作用: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可得出传播中国文化;结合所学,18世纪,欧洲出现了热衷中国文化的“中国热”,中国的思想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故可得出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分析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的原因。

[["

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在对外交往中,强调独立自主。(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原因:《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有反封建的一致性;重新振兴太平天国的需要;洪秀全认为《资政新篇》是一种新的尝试;洪秀全的思想能与时俱进。(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

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探索:根据材料“《资政新篇》……提倡学习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全面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开办工厂,开发矿藏,创设银行、邮政、保险各业等”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根据材料“提倡中外自由通商和开展文化交流,戒除虚骄自大、口角取胜的做法,但不准外人干涉内政”可知,在对外交往中,强调独立自主。原因:根据材料“……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和所学可知,可从《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纲领文件在反封建的一致性、重新振兴太平天国的需要、洪秀全的个人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翻译西书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

特点:学习西方的器物;以工矿业和军工建设为主。(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目的和影响: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

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7年设立翻译馆,随即开始翻译西书”“由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委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合作试译”可知,学习西方的器物;根据材料“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可知,以工矿业和军工建设为主。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翻译西书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和生产技术、培养相应人才的需要。影响:根据材料“至1880年,共计出版98种235册,尚有译成未刊之书45种124册;到1899年增至126种。其中,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和所学可知,可从开阔人们的眼界、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高中 | 科技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