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际产业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其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美国国内只保留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技术等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之所以将部分国内产业转移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一是自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冷战格局所决定: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比较大的伤害,但在冷战格局下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法宝;另外,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

——摘编自张沙丽娜《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材料二

“一带一路”途经七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64%的人口,沿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优化沿线生产要素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不但推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而且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沿线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结构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地区及蒙古,劳动力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发达的经济体往往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竞争力,包括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化工技术等,英国的“八大技术和战略产业”,法国的核电技术、汽车制造等,意大利的军工、汽车制造等中国在相应方面也有较好的承接基础,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引进。

——摘编自张理娟、张晓青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研究》

材料三

西方产业转移,把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十几年的工业增长,这些转移的资本、产业和技术接着就转化成增长背后的负债,紧接着就是产业资本全球化代价在发展中国家爆发。

——摘编自温铁军等《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产业转移的原因。

[["

原因:二战后,局势相对平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美国科技进步;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冷战格局的影响(美苏对峙);朝鲜战争的爆发。

"]]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第二次国际产业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其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可知,二战后,局势相对平稳;根据材料“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美国科技进步;根据材料“美国国内只保留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技术等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之所以将部分国内产业转移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一是自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冷战格局所决定”可知,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冷战格局的影响(美苏对峙);根据材料“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可知,朝鲜战争的爆发。

根据材料,比较二战后美国产业转移和中国“一带一路”下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

[["

不同:美国是单向转出,中国既有转出又有承接(双向互动);美国主要向资本主义国家转移,中国转移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转移覆盖的范围更广、惠及的人口更多);美国主要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转移产业类型多;美国转移向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中国主要转移至工业化水平偏低的国家;美国的转移加剧了国际对抗,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

不同: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和中国。根据材料“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可知,美国是单向转出,中国既有转出又有承接(双向互动);根据材料“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一带一路’途经七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64%的人口,沿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可知,美国主要向资本主义国家转移,中国转移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转移覆盖的范围更广、惠及的人口更多);美国转移向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中国主要转移至工业化水平偏低的国家;根据材料“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沿线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结构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地区及蒙古,劳动力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可知,美国主要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转移产业类型多;根据材料“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比较大的伤害,但在冷战格局下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法宝;另外,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同时优化沿线生产要素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不但推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而且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可知,美国的转移加剧了国际对抗,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如何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

注重对转移国家产业结构的分析,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自身产业机构,做好承接准备;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注重对转移国家产业结构的分析,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自身产业机构,做好承接准备;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分析举措等等。

高中 |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下表是2019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全球互联网上各语种使用情况统计,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与美国形成结盟关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这一变化说明拉美国家(        ) 据统计,1960—1969年南北双方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2个,1970—1979年有12个。至2002年年底,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达2181个,各国之间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则达2256个,绝大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签订的。这表明(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4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由此可知(        ) 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23—2024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该报告旨在(        ) 下图是“福特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示意图”。图示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