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秦朝的统一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秦朝的统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的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九卿

九卿分别是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主管宫中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警卫)

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负责宫廷车马)

材料二

先秦时期孕育的天子与诸侯、王畿之臣的关系,以及诸侯与隶属诸侯国官员关系中商议国事的治政方式,在秦朝真正确立为君臣共同参与的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时,皇帝便会召开聚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的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权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封建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8分)

[["

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的特征。(8分)

"]]

从材料一的结构可以看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分别有不同职能,但都围绕皇帝展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材料一中列出了三公各自的职责,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监察百官,同时九卿也各有其负责的专门事务,体现了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据材料一“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可知,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的特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确立朝议制度的原因。(6分)

[["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先秦时期治政方式的影响;国家政务的增多,皇帝政务繁重;官僚政治的发展。(6分)

"]]

据材料二“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权仍归皇帝所有”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据材料二“先秦时期孕育的天子与诸侯、王畿之臣的关系,以及诸侯与隶属诸侯国官员关系中商议国事的治政方式”可知,先秦时期治政方式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疆域扩大,人口增多,国家政务的增多,皇帝政务繁重;结合所学可知,朝议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官僚政治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官僚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有学者认为“朝议制度体现了一种专制集权政体下的民主”。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

①赞成。

理由:统治者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如秦汉的廷议制度、隋唐的政事堂制度等,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体现了君臣共治的思想。因此,朝议制度是专制集权政体下的一种民主机制。(3分)

②反对。(1分)

理由:从政体架构本身而言,朝议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本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在运作机制上所做的一种调整。因此,朝议制度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性。(3分)

"]]

①首先,给出自己的观点。如赞成。其次,围绕朝议制度的议政方式、产生的积极作用等角度说明理由。如统治者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如秦汉的廷议制度、隋唐的政事堂制度等,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体现了君臣共治的思想。因此,朝议制度是专制集权政体下的一种民主机制。

②首先,给出自己的观点。如不赞成。其次,围绕朝议制度与现代民主制度的区别、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本质等角度说明理由。如从政体架构本身而言,朝议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本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在运作机制上所做的一种调整。因此,朝议制度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性。

高中 | 秦朝的统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据《史记》记载,秦朝营造阿房宫征调民力70万人,北筑长城40万人,屯戍岭南50万人,北防匈奴30万人,全国每年约有15%的人服役。据此可知,秦朝(        ) 先秦时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诸侯地区,包括侯、宾、要、荒四外服,而内服则为王畿所在。图2到图3的变化体现了(        ) 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 秦统一后,秦郡分为关中郡、关外郡、新地郡、南北边郡(县)四类。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秦统一过程中新兼并的新地郡,而其他三类郡则并不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了(        ) 秦朝以文书及邮传制度确保律令传达至行政机构的末端,在传达的过程中,各级官府和官吏根据部门或职责分工,对律令予以取舍和汇编,随后各种更具针对性的律令文本应运而生。这折射出秦朝(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