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9年王安石奏请施行青苗法的上疏: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1086年久任地方官的苏轼上书皇帝:
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何所不至?况子弟欺谩父兄,人户冒名诈请,如诏书所云,似此之类,本非抑勒所致。昔者州县并行仓法,而给纳之际,十费二三,今既罢仓法,不免乞取,则十费五六,必然之势也。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奏疏所反映的宋代经济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现象: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高利贷问题突出。
社会问题:农民陷入贫困,社会矛盾加剧;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的中国。第一小问经济现象:据材料一“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得出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高利贷问题突出。
第二小问社会问题:据材料一“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哀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并结合宋代初期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结果造成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农民陷入贫困,社会矛盾加剧;根据材料“公家无所利其入”可分析出同时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直接将史料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史本身;史料要成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经过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同时也要考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两段材料均是当事人自己所述之事,因此并不能直接将这两段史料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史本身;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重要根据,史料要成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经过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因此要考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