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秦朝的统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的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所以,在秦朝和西汉武帝以前,丞相地位显赫,担任这一职务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元勋大臣。因为秦与西汉初期的丞相有选官、弹劾、罢免百官之权,又主持郡国的上计与考课,同时还主持宰辅会议、百官会议,拥有奏事、封驳与谏争大权,因而逐渐与要求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皇帝发生矛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中朝”,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为了能够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唐太宗还增设了宰相。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加以“平章事”或者是“同三品”的名号,继续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
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时期,为限制和削弱丞相权力,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近侍组成的“中朝”,丞相所在的机构变成“外朝”;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中朝权力进一步加强。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负责监察百官。据材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中朝”,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可知,到了汉朝,汉武帝时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中朝的官员多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及影响。
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经过三省审批。唐太宗时期,给予一些资历浅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让其参与宰相事务,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
影响: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皇权; 三省之间相互制衡,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可得其运行特点:三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皇权; 三省之间相互制衡,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 | 秦朝的统一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