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钟表诞生于13—14世纪的欧洲,后来不断取得发展并逐渐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 |
▲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本钟”)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1858建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囿于财力、技术、观念、社会需求等因素限制,更钟制作大多是在宫廷中进行。 |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示例一
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计时工具自古就有,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钟表的发展。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逐渐形成,工厂中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工厂主也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工业革命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新交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多设有标准钟,大本钟便是其中的代表。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出现,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尚未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们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社会对钟表的需求也不强烈,因此更钟制作大多在宫廷内进行,而且主要提供宫廷贵族使用。
综上,英国大本钟和中国更钟虽然都是计时工具,但一个应工业文明之需而产生,一个则是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宫廷贵族玩物,两个例子,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
示例二
文化在交流传播的同时借鉴发展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6世纪以后,中国的茶及茶文化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中国服装及面料、款式、纹样等传入欧洲;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文化在传播的同时,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和功能多体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更钟。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明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综上,商品流动所带动的文化交流,既有直接的交流与传播,也有借鉴基础上的创造。这既体现了文化的全球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示例三
西学东渐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在此基础上,中国人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创造出更钟。更钟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产物。但是,更钟与英国大本钟不同,其制作大多在宫廷中进行,并且主要供宫廷贵族使用,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反映整个社会时间观念增强的需要。更钟反映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由此形成了第二次西学东渐的浪潮。相较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第一,学习更主动。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动向西方学习。第二,内容更广泛、更深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演进。第三,影响更深远。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综上,西学东渐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是中国顺应世界潮流,日益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示例四
“钟表”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英国的大本钟和中国的更钟,虽同是钟表,但反映了当时中西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大本钟竣工于1858年,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的诞生和新交通的发明,这些都促使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作为城市公共场所报时所需的大本钟应运而生。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大本钟是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中国更钟是乾隆时期的产物,当时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更钟与英国大本钟不同,其制作大多在宫廷中进行,并且主要供宫廷贵族使用,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反映整个社会时间观念增强的需要。清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总之,上述中西两个不同的钟表透视出了中西社会的不同特点,这其中既有中西文化的差别,更有时代发展的差异。可以说,大本钟敲响了近代化的工业文明的“晨钟”,而中国更钟则代表了旧的农业文明时代的“暮鼓”。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8-19世纪(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首先,观察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1858建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本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之一,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标标志。它代表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的成就;再根据材料“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囿于财力、技术、观念、社会需求等因素限制,更钟制作大多是在宫廷中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局限。其次,选取角度,进行证明。材料主要表现中西方的钟表,并从中折射出中西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从以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国家政体,文化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选取,在选取好角度后同时在证明时要充分应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证明,注意在证明过程中要指出中西双方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做到史论结合,证明与主题要对应。最后,根据自身的证明过程,加以总结,同时进一步点明中心进行深化。
高中 |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