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指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可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大致根据500毫米年均降水量线进行划分。大陆性冰川冰温低,每年的积累、消融量很小,运动速度相对较慢;海洋性冰川冰温稍高,每年的积累、消融量很大,运动相对速度较快,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冰川。冰川缓慢运动中,由于差别消融而形成的塔状冰体称为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称为冰塔林(下图)。冰塔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景观,存在于中低纬的大陆性冰川,而难以出现在海洋性冰川和高纬度、赤道附近的冰川中,它的形成是冰川运动的结果。全球范围内,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塔林比较典型,但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这一罕见的景观正不断减少。

 

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洋性冰川的成因。

[["

南坡为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水汽充足;地形抬升作用强,降水丰富,冰川积累量大;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强,冰川消融量大;南坡坡度大,受重力作用,冰川运动速度快。

"]]

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洋性冰川的成因: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季风区,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该区域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这为冰川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南坡的地势陡峭,这导致了冰川下滑的速度较快,这种快速的下滑使得冰川保持了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消融量,从而形成了海洋性冰川;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强,冰川消融量大,流动性强。

从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高度的角度分析高纬度地区冰川和赤道附近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的原因。

[["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弱,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且太阳高度角小,阳光难以照射到裂隙的深处;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太强,冰面不同部位的融化差异较小,不易形成高低错落的冰塔林。

"]]

从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高度的角度分析高纬度地区冰川和赤道附近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的原因: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弱,由于接近北极或南极,这些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较弱。这意味着冰川接收到的太阳能较少,导致其消融速度慢;在冬季,太阳几乎不会升起,而在夏季,尽管太阳会升起,但其高度仍然很低。这导致太阳辐射更直接地射向地面,而不是斜射,从而减少了冰川的消融。赤道附近: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是最强的。这导致冰川消融速度非常快,从而不易形成冰塔林;赤道地区的太阳高度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太阳几乎是直接照射在冰川上,导致其快速消融。

描述图示冰塔林的形成过程。

[["

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层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冰层产生裂隙;受太阳辐射影响,冰川表面升温、融化;太阳光照射到冰川裂隙中,使冰川裂隙扩大;冰川融水侵蚀、下切,进一步切割冰层。

"]]

冰塔林是冰川表面林立的塔形冰柱,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极强的太阳辐射使冰面的温度升高而融化,冰川的融水侵蚀、下切作用强,末端被分制成一个个冰块,称为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关于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升温幅度的影响,有两种观点,观点1:冰川消融会加剧当地升温幅度。观点2:冰川消融会减缓当地升温幅度。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

观点1:与冰川相比,裸露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反射降低,地表升温快;地面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大气,加剧升温幅度。

观点2:冰川消融吸收热量,减缓升温幅度;冰川融化土壤湿度增加,升温较慢。

"]]

同意观点1,即冰川消融会加剧当地升温幅度。冰川是由纯雪组成的,其反射率非常高。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反射掉大部分照射在它们上面的太阳辐射,从而保持低温。但当冰川消融时,冰层变得不那么纯净,反射率降低,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冰川消融产生的融水会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当这些融水流入河流或湖泊时,它们会释放储存的热量,进一步加剧当地的升温幅度。同意观点2:冰川消融的过程是吸热过程,会吸收大气的热量,减缓升温幅度;冰川消融导致土壤的水分增多,湿度增大,土壤升温减慢。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