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漠河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多年冻土分布区,盆地内森林与湿地交错分布。末次冰期以来出现冰期、间冰期的显著气候变化,导致多年冻土环境发生改变。植被演替与多年冻土进退相互作用,多年冻土的扩张与消融会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下图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对植被演替的影响示意。
指出冰期到间冰期,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分布区不同土层的变化特点。
间冰期升温(气候变暖),非冻结层变厚,多年冻结层变薄,活动层变厚;顶部出现腐殖质层和沼泽层;活动层下移,多年冻结层顶部下移,底部上移,非冻结顶部上移。
"]]从冰期到间冰期,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分布区土层呈现三方面变化:一是气候变暖使地表热量增加,非冻结层(季节性融化层)厚度增大,而多年冻结层因热量下传逐渐变薄,活动层(年周期冻融层)厚度随之增加;二是温度上升促进有机质分解,地表积累腐殖质形成新土层,同时冻土退化导致地表滞水,发育沼泽层;三是活动层下界下移,多年冻结层顶底界分别下移和上移(整体萎缩),非冻结层上界抬升。这一过程改变了水热条件,进而影响植被类型演替。
对比冰期与间冰期漠河盆地地表植被种类与数量的差异。
冰期时地表植被种类和数量少,以单一(耐寒耐旱)草本为主;间冰期的植被比较茂盛,种类增多;沼泽区出现湿生植物,湖泊中可能发育水生植物;木本(乔木)数量显著增加。
"]]冰期时,漠河盆地气候寒冷干燥,多年冻土广泛发育,地表水热条件恶劣,植被以耐寒耐旱的苔藓、地衣及少量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覆盖度低;间冰期气候转暖后,冻土退化促使地表水分增加,形成沼泽湿地,湿生植物(如莎草、芦苇)繁茂,湖泊中发育沉水、浮水植物;同时温度上升使木本植物(如落叶松、白桦)得以生长,数量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垂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趋于复杂,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分析末次冰期以来漠河盆地地表植被发生演替的自然原因。
冰期时气候寒冷,多年冻土面积扩大(增厚),抑制植物根系向下生长,降低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不利于(木本)植物的生长;间冰期气候变湿润,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肥力,乔木大量繁殖;湿地面积扩大,促进湿生(水生)植被的发育,森林与湿地交错分布。
"]]末次冰期以来漠河盆地植被演替主要受气候-冻土耦合作用驱动。冰期寒冷环境下,多年冻土层增厚且活动层变浅,限制植物根系发育,加之低温干旱抑制有机质分解,土壤贫瘠,仅耐寒草本和苔藓能存活。进入间冰期后,冻土退化使活动层加深,根系生长空间扩展;温度升高加速有机质矿化,形成肥沃腐殖层;冻土融水增加地表径流,促进沼泽湿地扩张。这些变化共同推动植被从单一草本向"乔木-灌木-湿生植物"的复杂群落演替,形成森林-湿地交错格局。
高中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