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为探究降雨过程、土壤含水量与洪峰流量的关系,某科研小组在小流域模拟了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过程,表为3次降雨过程数据(雨量单位:mm)。3次降雨前土壤含水量相同且偏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雨序号时段雨量降雨总量
第1小时第2小时第3小时第4小时第5小时第6小时
16048321087165
210204255176150
3101923324217143

3次降雨过程中(        )

["

第2次降雨强度大于第1次

","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晚于第2次

","

第1和第3次降雨过程相似

","

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第3次

"]
[["D"]]

本题考查降雨过程特征分析。第2次降雨的最大小时雨量为55mm(第4小时),小于第1次的60mm(第1小时),A错误;第1次降雨峰值出现在第1小时,早于第2次的第4小时,B错误;第1次降雨强度逐小时递减,第3次逐小时递增至第5小时,趋势不同,C错误;第1次峰值在第1小时,第3次在第5小时,D正确。故选D。

第3次降雨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降雨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

["

前期下渗量小

","

后期形成的地下径流量大

","

前期蒸发量小

","

后期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大

"]
[["D"]]

本题考查洪峰流量与降雨过程的关系。第3次前期雨量小,土壤干燥时下渗量大,A错误;在形成相同洪峰流量情况下,第3次的降雨总量最小,说明下渗少,地表径流多,后期形成的地下径流量大与题意逻辑不符,B错误;蒸发量对短时降雨过程影响微弱,C错误;第3次前期降水逐渐增多,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后期雨量大且集中,土壤水分饱和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大,更易形成洪峰,D正确。故选D。

如果降雨过程与第3次相似,降雨前土壤含水量偏高,则形成相同洪峰流量的6小时降雨总量可能是(        )

["

125mm

","

145mm

","

155mm

","

170mm

"]
[["A"]]

本题考查土壤含水量对洪峰的影响。若土壤含水量偏高,前期下渗减少,相同降雨过程下更多雨水直接转化为地表径流,形成相同洪峰所需总雨量减少。第3次原需143mm,此时可能更低,选项中125mm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高中 |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源区冻土退化。1987~2017年,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单位时间河道迁移距离)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下图为该地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冻土区1987年和2017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勐波罗河流域(图1)大部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河流发源地海拔2860m。2023年9月2日该流域经历大范围短时强降雨。图2表示勐波罗河流域柯街和旧城两个水文站9月1-5日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尔韦拉河是西班牙东部的季节性河流,全长44千米,中下游流经三个地质构造单元。下游河道因过去开采砂砾破坏严重,后来政府对开采行为进行了限制,河道缓慢恢复。下图示意该河流中下游甲、乙、丙三个河段的河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专家在研究“影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因素”时发现:该地区地下水储量的变化与当地潜在土地沙化相关。如图甲图为山西省2004-2015年期间12个月月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量,乙图反映同期山西省地下水储量变化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显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