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地面辐射减少

","

大气辐射减少

","

太阳辐射增加

","

地面吸收增加

"]
[["D"]]

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土壤温度主要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影响,因此地面吸收的增加,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D正确。地面辐射受土壤温度影响,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多少不是土壤温度高低的原因,A选项逻辑不成立;大气辐射包括指向地面及高空的两部分,其中指向地面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能提高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土壤温度较高,B错误;太阳辐射一般不会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才会影响地面温度,因此C错误。故选D。

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

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

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

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

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
[["D"]]

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不能说明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也可能是高寒草原或荒漠,存在高寒荒漠植物,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故选D。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