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H山及其以北的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沙尘暴多发。图(a)示意H山北侧的地形。图(b)示意H山北侧广阔的高原面(平均海拔1300米)和山腰平缓区(平均海拔1800米)的土壤剖面(多个重复采样的平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H山北侧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A"]]

该题需要结合H山北麓所在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特点和沙尘暴发生条件之间的时间联系进行沙尘暴发生季节的判断。沙尘暴发生概率的大小受风力大小、沙尘供给量多少两个主要因素影响。H山北麓所在区域属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稀疏,北风、西北风是该地区一年中最主要的风向,风季集中在每年11月到来年的5月,干旱、扬尘、沙尘暴是该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压梯度大,风速显著增强,另外春季地表解冻后,土壤水分蒸发快,表层松散干燥,加之植被覆盖率低(植物冬季枯黄、春季未完全返青),沙源物质丰富。夏季降水增多,植被覆盖改善,风力较弱,沙尘暴较少;冬季地表冻结,沙源固定,虽风力大但起沙受限;秋季风力较强,但土壤湿度较春季高,沙尘暴发生频率比春季要低。据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为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与乙剖面土壤层相比,甲剖面土壤层(        )

["

砂粒比例高、黏粒比例低

","

砂粒、黏粒比例都高

","

砂粒比例低、黏粒比例高

","

砂粒、黏粒比例都低

"]
[["C"]]

图(a)示意H山北侧地势从北向南逐渐升高,区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山前广阔的高原面和海拔逐渐上升的山地。图(b)是两个分别来自山前广阔的高原面(平均海拔1300米)和山腰平缓区(平均海拔1800米)的土壤剖面(多个重复采样的平均值)。该题首先需要判断两个土壤剖面所处的位置,从图(b)中可以获取乙土壤层的厚度小于甲土壤层厚度的信息。解题时需要结合甲、乙土壤剖面所处地的具体地理环境进行判断。H山北麓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随着海拔升高,降水会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且山腰平缓区受流水侵蚀相对微弱,海拔变化所产生的流水侵蚀作用差异并非导致该地两处土壤剖面厚度变化的主导因素。综合考虑H山北麓所在区域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的特点,甲、乙两处土壤层厚度的空间变化更多反映出风对土壤层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强弱差异。H山北麓从高原面到山腰平缓区,由于距离的增加、下垫面摩擦的影响以及山地的阻挡,风力逐渐减弱,风蚀作用也随之减弱,而沉积作用则逐渐增强。由此可以推断,高原面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烈,土壤层物质流失较多,所以土壤层较薄,即乙剖面位于高原面;山腰平缓区风力较小,沉积作用更明显,土壤层物质积累较多,所以土壤层较厚,即甲剖面位于山腰平缓区。乙剖面(高原面)所处位置风力强劲,风蚀作用显著,土壤中的细颗粒物质(如黏粒),更容易被风吹离并搬运到远处沉积,而粗颗粒的砂粒相对不容易被搬运,因此乙剖面中砂粒的比例增加,黏粒的比例减少。甲剖面(山腰平缓区)所处位置风力减弱,使得从乙处搬运来的细颗粒物质在甲处沉降积累,且由于地形抬升,山腰平缓处降水会稍多一些,这有利于甲剖面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进行,从而促进黏粒的形成,所以甲剖面中黏粒的比例增加,砂粒的比例相应减少。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高中 |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