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为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流,科学家利用变形虫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正常生活没有分裂活动的变形虫(单细胞原生生物)随机且均等地分为三组,做如下处理:

$\rm A$组:用含$\rm ^{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食物饲喂变形虫;

$\rm B$组: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去掉;

$\rm C$组:不作处理。

步骤二: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到$\rm A$组每只变形虫的细胞核中出现放射性后,将细胞核移植到$\rm B$$\rm C$两组的变形虫细胞内。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检测$\rm B$$\rm C$两组的放射性,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发现,$\rm A$组每只变形虫的细胞核中出现大分子$\rm X$物质,且具有放射性,$\rm X$物质最可能是                 (填中文名称)。

[["核糖核酸"]]

尿嘧啶核苷酸是合成$\rm RNA$的原料,$\rm X$物质最可能是$\rm RNA$,中文名称核糖核酸。

本实验中,通过追踪带有放射性的化合物,弄清化学反应详细过程的方法是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最合理的是$\rm (\quad\ \ \ \ )$(填字母)。

["

实验结果$\\rm B$组细胞质比$\\rm C$组细胞质放射性强的原因是细胞核大

","

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进入细胞核,标记上所有的核酸分子

","

$\\rm X$物质可能在细胞核被合成,原料有放射性,从而核有放射性

","

$\\rm C$组细胞质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细胞膜吸收了含$\\rm ^{32}P$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

"]
[["C"]]

$\rm A$$\rm B$组和$\rm C$组的区别是:$\rm B$组细胞去掉了细胞核,将$\rm A$组放射性细胞核移植到$\rm B$$\rm C$组细胞中有自己非放射性细胞核,将$\rm A$组放射性细胞核移植到$\rm C$组,因此实验结果$\rm B$组细胞质比$\rm C$组细胞质放射性强的原因是$\rm C$组会受到非放射性细胞核影响,$\rm B$组不会。$\rm A$错误;

$\rm B$、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核苷酸会进入细胞核,标记上核糖核酸分子,$\rm B$错误;

$\rm C$$\rm RNA$在细胞核被合成,合成原料有放射性,从而核有放射性,$\rm C$正确;

$\rm D$$\rm C$组细胞质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rm ^{32}P$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rm RNA$$\rm 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使其具有放射性,$\rm D$错误。

故选:$\rm C$

根据步骤三中的实验结果,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检测结果实验结论
$\rm B$组细胞质中出现放射性                                                                

                中不出现放射性

                中出现放射性

$\rm X$物质不能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

$\\rm X$物质($\\rm RNA/$放射性物质)能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rm C$组自身细胞核;$\\rm C$组细胞质

"]]

经检测$\rm B$组细胞质中出现放射性,可得出结论,$\rm B$组具有放射性的$\rm X$物质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使$\rm B$组细胞质出现放射性;经检测$\rm C$组自身细胞核中不出现放射性,$\rm C$组细胞质中出现放射性,可得出结论,放射性物质不能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高中 |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