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2节 DNA的结构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2节 DNA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研究思想、方法及对应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rm (\qquad)$

["

孟德尔利用演绎推理和测交的方法为假说提供证据

","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并证实$\\rm DNA$是遗传物质

","

沃森、克里克利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揭示$\\rm DNA$的结构

","

梅塞尔森、斯塔尔通过追踪放射性差异证明$\\rm DNA$半保留复制

"]
[["D"]]

①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rm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rm 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②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rm ^{14}C$$\rm ^{32}P$$\rm ^{35}S$$\rm ^{3}H$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rm ^{15}N$$\rm ^{18}O$等。

$\rm A$、孟德尔巧妙地设计测交实验:让$\rm F_{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先根据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而预测该实验后代结果,通过种植、整理实际数据,获得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从而验证假说,$\rm A$正确;

$\rm B$、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艾弗里是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来证明$\rm DNA$是遗传物质,$\rm B$正确;

$\rm C$、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rm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rm DNA$分子结构的特征,$\rm C$正确;

$\rm D$、梅塞尔森、斯塔尔探究$\rm DNA$复制方式的实验用的同位素为$\rm ^{15}N$$\rm ^{15}N$没有放射性,$\rm D$错误。

故选:$\rm D$

高中 | 第2节 DNA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