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选官制度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

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并结合察举制的考核标准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

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

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西方)、古代(中国)。理念:根据材料二“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是,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根据材料二“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结合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缘由:根据材料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可知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根据材料三“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可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三“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可知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晋书·段灼传》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同道中人)之昆弟也。”这反映出(        ) 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