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

投资流向:购买土地;经营高额回报的垄断性商业(或从事盐、铜等最有利于可图的行业);投放高利贷;买官。

主要原因:地租剥削的稳定性(土地的收益比较稳定或土地是恒产);获取高额回报的企图(或谋求厚利);政府抑商政策的影响;当官的社会地位高及官僚体系的腐败(或政治腐败)。

"]]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投资流向,据材料一“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可知,购买土地;据材料一“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可知,经营高额回报的垄断性商业(或从事盐、铜等最有利于可图的行业);据材料一“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可知,投放高利贷;据材料一“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可知,买官。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一“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和所学可得出,地租剥削的稳定性(土地的收益比较稳定或土地是恒产);据材料一“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和所学可得出,获取高额回报的企图(或谋求厚利);据所学可得出,政府抑商政策的影响;据材料一“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所学可得出,当官的社会地位高及官僚体系的腐败(或政治腐败)。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

影响:破坏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加深经济的半殖民化;促进区域市场成长;助力民族工业发展(工业或近代工业等)。(任意答出3点即可)

"]]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所学可得出,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加深经济的半殖民化;据材料二“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所学可得出,促进区域市场成长;据材料二“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所学可得出,助力民族工业发展(工业或近代工业等);据所学可得出,破坏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

特点:强调计划性;服务于发展生产;总量急剧猛增;结构上弱化对美国的贸易,强化对苏联贸易。

历史背景: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工业化的起步);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新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任意答出3点即可)

"]]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可知,强调计划性;据材料三“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可知,服务于发展生产;据材料三“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可知,总量猛增,结构上弱化对美国的贸易,强化对苏联贸易(或贸易结构的变化)。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所学可得出,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工业化的起步);据材料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和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据材料三“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和所学可得出,新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据材料三“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所学可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高中 |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