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秦朝的政治制度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秦朝的政治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14分)

材料一

秦置郡,汉置州,唐置道,宋置路等,大都是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因素,来确定地方行政区划的。然而,这种安排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凭险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如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又将五岭地区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湖北、广西等并入湖广行省,且分别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成以北制南之势。还把秦岭之南汉中地区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故这种安排到明清二朝乃至以后继续沿用,还进一步得到调整和发展,使新建的山东、河南二省跨黄河而治,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地跨长江两岸。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王,采取各个封国与郡县分散交错的办法,使之监视、牵制地方,形成所谓“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后,历代王朝都在不同程度地贯彻这一精神,元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省区的规划中将这种“犬牙相入”、拆分、钳制的精神表现得更为典型和普遍。如魏源《圣武记》所记清人对元朝省域的评价:“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摘编自张星久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体现的原则,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8分)

[["

原则:山河形便;以北制南;犬牙相入。(答对2点得2分)

原因: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许多地方被自然地理环境分割成彼此隔离、经济上相对封闭且有明显独立性的区域;中央政权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6分)

"]]

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一“大都是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因素,来确定地方行政区划的”可知,体现了山河形便的原则;从材料一“……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成以北制南之势”可知,体现了以北制南的原则;据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形成所谓‘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元朝统治者……将这种‘犬牙相入’、拆分、钳制的精神表现得更为典型和普遍”可知,体现了犬牙相入的原则。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且地理环境复杂,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众多地方因自然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等分割,形成彼此隔离、经济上相对封闭且有明显独立性的区域,这是行政区划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中央政权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原则的影响。(6分)

[["

影响:历代王朝传承了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精神,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大体框架;形成了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中国大行政区往往跨山、跨河、跨关隘而治,隔断了自然地理区域内经济文化上的天然联系。(6分)

"]]

据材料二“此后,历代王朝都在不同程度地贯彻这一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这些原则和精神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大体框架;从材料一“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成以北制南之势”“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以及材料二“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等信息可知,这种行政区划原则形成了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的局面,削弱了地方凭借地理险要割据的能力,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由于中国大行政区往往跨山、跨河、跨关隘而治,打破了自然地理区域的完整性,隔断了自然地理区域内经济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区域内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高中 | 秦朝的政治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