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王安石变法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摘自(北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欤?

——摘自(北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材料三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摘自(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和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何种态度?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

态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理由:首建制置条例司将财政等事务集中管理,这一举措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和财政管理体制;推行均输法,完全剥夺商贾之利,这会对商业秩序和商人利益造成严重冲击;青苗法让使者在天下发放青苗钱并收取利息导致百姓愁痛、家庭离散。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理由:认为青苗法尽管声称不许强制摊派,但担心数世之后,会有暴君污吏利用该法为非作歹,无法保证青苗法能一直公正合理地实施下去。

"]]

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司马光和苏轼均反对王安石变法。第二小问理由,关于司马光,据材料一“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兄弟妻子离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改变原有的政治和财政管理体制、对商业秩序和商人利益造成严重冲击、青苗法导致百姓愁痛与家庭离散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关于苏轼,据材料一“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欤?”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青苗法的弊端(担心会有暴君污吏利用该法为非作歹)视角思考和组织答案。

结合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

特点:敢于突破传统;变法的合法性和程序正当性;以经济改革为主;坚定的改革信念。

"]]

据材料一“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可得敢于突破传统;据材料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可得变法的合法性和程序正当性;据材料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可得以经济改革为主;据材料三“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得坚定的改革信念。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欧阳修曾针对青苗法上书奏折:“朝廷虽指挥州县不得抑逼百姓请钱,而提举等官又却催促尽数散俵。故提举等官以不能催促尽数散俵为失职,州县之吏亦以俵钱不尽为弛慢不才。上下不得不递相督责者,势使之然,各不获已也。”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青苗法(        ) 表2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表。由此可知,这一政策(        )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进士试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为只要求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兼治《论语》《孟子》,试策、试论及经文大义。这反映出(        )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规定凡家有两丁以上,皆出一人为保丁(民兵),在保长督催下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逻。至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民兵”已达693万余人。然而,保甲法在当时被视为破坏“祖治”的行为,遭到权贵反对,最终破产。这里的“祖治”指的是(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据此可知,这一成效主要得益于(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