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历史上发生多次变法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4分)

材料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指王安石本人)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清末政府修律变法,亟待输入欧美法政知识,迎合政府需要和社会政治改革,各类法律学会和法律研究所陆续创办,大量法律类图书不断翻译出版,各种法律类杂志纷纷破土而出。一些由留学生团体法学研究会和预备立宪会等创办的法政杂志,连同翻译的外国法学类图书,致力于“饷普通人民以法政之知识”,以“欲使人民知立宪之所有事,而促其进化之思”为要旨进行理论宣传,形成了一股“西法东渐”的浪潮,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国内则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最盛,如:法学会杂志、宪法新闻、宪法公言、法政杂志、法政学报、等,形成各自称雄一方的局面,堪称辛亥革命时期法政杂志的一大胜景。

——摘编自王灏《辛亥革命时期法政杂志与西法东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创作《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并简评其变法成效。(6分)

[["

背景: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严重;②王安石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掣肘;

③王安石为自己变法举措进行辩解。(一点2分,2点3分)

评价:①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变法举措招致顽固派反对,没有解决根本矛盾,难以挽回北宋统治危机。(一点2分,2点3分,一分为二看问题,正反两面都有体现,才可满分)

"]]

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严重;王安石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掣肘;据材料一“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得出王安石为自己变法举措进行辩解。第二小问评价,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得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变法举措招致顽固派反对,没有解决根本矛盾,难以挽回北宋统治危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西法东渐”浪潮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8分)

[["

特点:①从背景看,受到清末新政影响,为迎合改革需要;②从方式看,以建立团体,翻译西方法律图书为主;③从参与者看,留学生团体起到重要作用,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热情高涨;④从目的看,致力于宣传民主宪政,开启民智;⑤从地域看,集中在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一点2分,任写2点得4分)

意义:①促进西方法律思想传播,促进中国法律近代化;②传播民主宪政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③普及现代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养。(一点2分,任写2点得4分)

"]]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亟待输入欧美法政知识”得出从背景看,受到清末新政影响,为迎合改革需要;据材料二“法律学会和法律研究所陆续创办”“连同翻译的外国法学类图书”得出从方式看,以建立团体,翻译西方法律图书为主;据材料二“由留学生团体法学研究会……”得出从参与者看,留学生团体起到重要作用,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热情高涨;据材料二“饷普通人民以法政之知识”得出从目的看,致力于宣传民主宪政,开启民智;据材料二“国内则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最盛”得出从地域看,集中在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亟待输入欧美法政知识”得出促进西方法律思想传播,促进中国法律近代化;据材料二“饷普通人民以法政之知识”得出传播民主宪政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普及现代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养。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