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青年》1915年创刊,第一卷至第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的第四卷开始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等轮流编辑。这种编辑方式的改变意义重大,它使《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1920年12月,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新青年》编辑工作交由陈望道负责,胡适等人对陈望道编辑下的《新青年》的倾向表示质疑,最终因矛盾激化而离开;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编,正式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
——摘编自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等
材料二
《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情况
卷(时间) | 总篇数 | 提及社会主义 | ||
篇数 | 次数 | 以正面态度运用该词的次数 | ||
第一卷(1915—1916) | 297 | 6 | 9 | 5 |
第二卷(1916—1917) | 242 | 5 | 6 | 5 |
第三卷(1917) | 233 | 5 | 6 | 3 |
第四卷(1918) | 177 | 1 | 1 | 1 |
第五卷(1918) | 325 | 3 | 12 | 9 |
第六卷(1919) | 250 | 19 | 104 | 65 |
第七卷(1919—1920) | 252 | 21 | 93 | 17 |
第八卷(1920—1921) | 279 | 60 | 410 | 317 |
第九卷(1921—1922) | 245 | 45 | 685 | 274 |
季刊(1923—1924) | 118 | 37 | 423 | 207 |
不定期刊(1925—1926) | 103 | 25 | 164 | 128 |
总数 | 2418 | 227 | 1913 | 1121 |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青年》杂志编辑人员的两次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化的主要意义。(8分)
变化:前期由陈独秀个人转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体;后期再转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4分)
意义:前期:扩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后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作了舆论宣传。(4分)
"]]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第一卷至第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的第四卷开始......由陈独秀......等轮流编辑”可知,前期由陈独秀个人转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体;据材料一“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正式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可知,后期再转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它......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并结合所学可知,前期:扩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据材料一“1923年6月,《新青年》......正式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后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作了舆论宣传。
据材料二,指出《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出现该趋势的原因。(6分)
趋势:1919年后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持正面态度的运用也增多。(2分)
原因:编辑人员的变化;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一战及巴黎和会的教训;五四运动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4分,任答4点即可)
"]]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情况”可知,1919年后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持正面态度的运用也增多。第二小问原因,从编辑人员、外部环境、国内运动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编辑人员的变化;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一战及巴黎和会的教训;五四运动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高中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