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一方面延续过去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

与多国接壤,地缘关系敏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交通不便;资源丰富,开发困难,经济长期落后于中原;多民族长期杂居矛盾并存;经济形式多样发展困难。(5点写出3点即可)

"]]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今(中国)。据材料一“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可知,与多国接壤,地缘关系敏感;据“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结合所学可知,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交通不便;据“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结合所学可知,资源丰富,开发困难,经济长期落后于中原;据“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多民族长期杂居矛盾并存;据“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形式多样,发展困难。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

政治上:地方管理逐渐增强(由时俗而治到与内地统一管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经济上:扶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分散落后到全国一体化发展)。文化上: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使之与中华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成因:战略位置重要;中央政府重视(政府治理政策得当);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关系的渐进融合);时局影响;生产力发展(经济开发、科技进步)等。

"]]

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古今(中国)。据材料二“(唐朝在西南地区)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明清)一方面延续过去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地方管理逐渐增强(或由时俗而治到与内地统一管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建国后)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扶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分散落后到全国一体化发展)。据材料二“(明清)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使之与中华文化逐渐融为一体。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可知,战略位置重要;据材料二“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新中国)三线建设”“(新中国)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政府重视(政府治理政策得当);据材料二“(秦汉三国)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明清)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关系的渐进融合);综合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新中国)三线建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时局影响;据材料二“(抗战时期)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发展(经济开发、科技进步)等。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

坚持大一统:因时因地调整政策(政策得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等。

"]]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今(中国)。综合材料二中“改土归流”“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等信息及两则材料问题、所学知识,从治国理念角度分析历史上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的经验教训可知,边疆治理应坚持大一统,因时因地调整政策(政策得当),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等。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