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秦时常颇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除“百越”外,还居住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在秦代,他们统称为“西南夷”。这些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国就将西南地区的巴、蜀两个小国消灭,并在这里设郡。……总的说,(这些民族)均处于较中原为迟的社会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因而也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秦为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

措施:开通五尺道;在西南地区设郡;派遣官吏。(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措施:据材料“秦时常颇略通五尺道”可知,开通五尺道;据材料“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国就将西南地区的巴、蜀两个小国消灭,并在这里设郡。”可知,在西南地区设郡;据材料“诸此国颇置吏焉”可知,派遣官吏。意义:据材料“秦时常颇略通五尺道”,设置五尺道,便利了中原政权政令的传递,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据材料“诸此国颇置吏焉”“总的说,(这些民族)均处于较中原为迟的社会阶段”可知,派遣官吏管理西南地区,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秦国就将西南地区的巴、蜀两个小国消灭,并在这里设郡”可知,促进了民族融合;据材料“秦统一中国后,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因而也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根据材料二,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

核心内涵:夷夏各族同源共祖。

表现:传说体现民族同源;采用汉化名字;参加科举考试;接受儒家思想教化。

"]]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核心内涵:据材料“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可知,夷夏各族同源共祖。表现:据材料“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可知,传说体现民族同源;据材料“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可知,采用汉化名字;据材料“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可知,参加科举考试;据材料“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可知,接受儒家思想教化。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