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代与新兴社会力量】(12分)
材料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论述近代社会变革时说:“单靠中国社会内部旧有的那些社会力量已经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时代已经变了,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来担当这个角色,尽管新的社会力量当时还很微弱,还不足以担当起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任务,但终究把中国历史很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请以“时代与新兴社会力量”为主题,任选中国或世界历史上特定时期的某一群体为对象,根据提供的要素(时代背景、新兴社会群体、主要事迹、群体特征、历史影响),完成提纲。(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完整。)
(非官答)
示例一: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
时代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兴起。
新兴社会群体:民族资产阶级,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商业等领域的资本家及部分知识分子。
主要事迹:维新变法时期,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变法,呼吁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期间,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响应,提供资金、舆论支持,甚至直接参与革命;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企业数量和资本规模大幅增长。
群体特征: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既要求变革旧制度,又依赖封建势力或西方列强。
软弱性与进步性交织:经济实力有限,难以独立承担救亡任务,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历史影响:政治上,推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实践,加速封建制度瓦解;经济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为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思想上,传播民主科学理念,动摇封建正统思想地位。
示例二:欧洲无产阶级(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例)
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但工人阶级生存条件恶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频繁;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思想基础。
新兴社会群体:无产阶级,包括工厂工人、手工业者及部分贫苦农民。
主要事迹: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年),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口号;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要求普选权,推动工人政治权利争取;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直接反对资本家剥削。
群体特征:组织性:从自发斗争转向有组织反抗,如成立工会、宪章派协会;
斗争性:以暴力或政治请愿方式表达诉求,目标明确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历史影响:政治上,迫使资产阶级调整政策,部分国家承认工人权利;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实践基础,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上,提高无产阶级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国际联合。
示例三:日本新兴武士阶层(以明治维新时期为例)
时代背景:黑船来航后,日本被迫开国,幕府统治危机加深;西南强藩(如萨摩、长州)崛起,要求倒幕维新;西方思想与技术传入,冲击传统武士道精神。
新兴社会群体:下级武士,包括中下级武士及部分浪人,后转化为维新派政治家。
主要事迹:发动倒幕运动(1867—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技术与制度;制定宪法(1889年),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保留天皇权力。
群体特征:矛盾性:既保留武士传统(如忠诚、尚武),又接受西方文明;
激进性:主张彻底改革,但后期逐渐保守化,成为军国主义温床。
历史影响:政治上,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经济上,推动工业化,使日本成为亚洲首个近代化国家;军事上,建立现代军队,为日后扩张埋下伏笔。
"]]首先,据材料“时代已经变了,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来担当这个角色,尽管新的社会力量当时还很微弱”以及题干“根据提供的要素(时代背景、新兴社会群体、主要事迹、群体特征、历史影响),完成提纲”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或世界历史上特定时期的某一群体为对象,如选择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或者选择欧洲无产阶级(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例);或者选择日本新兴武士阶层(以明治维新时期为例)。其次,就所选择的“群体”,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别围绕“时代背景”、“新兴社会群体”、“主要事迹”、“群体特征”、“历史影响”具体要素展开。以上示例均围绕“时代与新兴社会力量”主题展开,通过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需求,揭示新兴群体如何因应时代挑战、推动历史进步。不同群体因阶级属性、文化背景的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斗争方式与历史影响,但均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