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礼”的记述

春秋战国礼,经国家,定社稷;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丘明《左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西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戴圣《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两宋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朱熹《朱子语类》
明末清初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黄宗羲《孟子师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的内涵。

[["

内涵:祭祀鬼神的仪式;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规范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国家治理、教化百姓的手段;天地万物的本原;现实的人伦感情。(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可得出祭祀鬼神的仪式;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得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据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得出规范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据材料“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可得出国家治理、教化百姓的手段; 据材料“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可得出天地万物的本原;据材料“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可得出现实的人伦感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礼”变化的因素。

[["

因素:政治经济变迁;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融合;儒学家的思想构建。(言之成理即可)

"]]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影响思想,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礼”的记述有所差异,可得出政治经济变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融合;据材料中的董仲舒、朱熹等可得出儒学家的思想构建。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商代时期,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赋予了永生功能。春秋时期,“以玉比德”的观念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风尚逐渐形成。这表明从商到春秋(        ) 明成祖时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合计近8万卷,3.6万册。这表明(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