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朱元璋提出,“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据此可知,他认为茶马贸易(        )

["

兼具政治经济价值

","

服务于因俗而治的政策

","

应由官府进行控制

","

能够保障边疆地区稳定

"]
[["A"]]

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茶虽轻薄,却在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唐宋时期利益广泛,其目的不仅是获利,更在于通过控制茶叶等物资的流通,以“贱其所有,贵其所无”的策略制衡周边民族,这既体现了茶马贸易的经济利益(“其利博”),又突出了其作为政治手段(“制戎狄之道”)的功能,说明该贸易兼具政治与经济双重价值,故选A项;

因俗而治强调尊重边疆民族习俗,但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贸易实现政治目的,并未涉及民族习俗问题,排除B项;

朱元璋强调是贸易目的而非官府垄断的必要性,官府控制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排除C项;

保障边疆稳定虽与“制戎狄”相关,但材料更强调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的,未能全面概括其双重价值,排除D项。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有学者指出:“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下列措施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清初,朝廷在苗疆地区推行“因俗而治”政策,规定苗人内部纠纷“俱照苗例归结,不必绳以官法”。雍正时,朝廷颁布律例,明确要求苗疆地区杀人、抢劫等案件“一律按《大清律例》定罪”。这一转变表明,清政府(        )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教派,按其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确认并报朝廷批准。此举(        ) 明朝控制河西走廊长达270年,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明代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并通过长城与驿站将北京与河西走廊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朝对河西走廊的经营(        ) 有学者认为,中央地方关系因时调整是历史的规律,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司法管辖深入到边陲之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格局。下列“调整”体现中央管辖深入“边陲之地”的是(        ) 明成祖时期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分别建立了以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九个军事重镇为中心的军事城镇体系,其中甘肃、宁夏、山西、大同等军镇城市后来都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这表明(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