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站在纵深、宏阔的时空维度,将人类的全部历史看成一个整体、一个有机发展过程,是对历史进行长时段、宽视野、多角度的观察和认知。①纵向贯通:对某国家、某地区的观察不仅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从发展的长时段把握历史的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②横向对比:将历史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框架中进行考察,从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与变迁来把握历史的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时空维度的宏观性。
1910-1990年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
年份 | 项目 | 俄国(苏联) | 德国(联邦德国)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1910年 | 原油产量 | 11.3 | 0.1 | 27.9 | — | — | 0.3 |
钢产量 | 3.3 | 13.1 | 26.5 | 6.5 | 3.4 | *0.009 | |
1937年 | 原油产量 | 28.5 | 0.5 | 172.9 | — | — | 0.4 |
钢产量 | 17.7 | 19.8 | 51.4 | 13.2 | 7.9 | 5.8 | |
1950年 | 原油产量 | 37.9 | 1.1 | 266.7 | — | 0.1 | 0.3 |
钢产量 | 27.3 | 12.1 | 87.8 | 16.6 | 8.7 | 4.8 | |
1970年 | 原油产量 | *353 | 7.5 | 475.3 | 0.1 | 2.3 | 0.8 |
钢产量 | *116 | 45.0 | 119.3 | 28.3 | 23.8 | 93.3 | |
1990年 | 原油产量 | *553 | 3.6 | 371.0 | *88 | 3.0 | 0.5 |
钢产量 | *154 | 38.4 | 89.7 | 16.5 | 19.0 | 110.3 |
——根据[英]米切尔编,贺力平译《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编制
注:带*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其余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注:1969年北海油田的发现对英国的能源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注: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12万吨,2024年与1949年比增长884.58倍;1949年钢产量为16万吨,2024年与1949年比增长6276倍。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①纵向贯通”“②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各取一例,对相关经济发展给予说明。
①纵向贯通:苏联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说明:苏联原油产量从1910年的11.3百万吨增至1990年的553百万吨,增长近50倍。工业化起步时期,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推进能源国有化,1937年产量达28.5百万吨,支撑重工业发展。二战后开发新的油田,1970年产量飙升至353百万吨,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两极格局下,苏联利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巩固与东欧阵营的经济纽带,同时对抗西方禁运。苏联原油产量的百年增长,体现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能源经济的长期延续性,其发展逻辑从沙俄资源开发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球能源博弈一脉相承。
②横向对比:1970年日本钢产量超越美国。说明:1970年日本钢产量93.3百万吨,美国119.3百万吨;至1990年日本达110.3百万吨,美国降至89.7百万吨。战后美国扶持日本复兴,通过技术引进、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日本钢铁业以低成本、高质量抢占全球市场。而1970年代美国转向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传统钢铁业因环保成本上升、工会阻力而衰落。日美钢铁业的此消彼长,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的转变。日本依托国家干预和技术革新实现“后发优势”,而美国因产业升级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体现不同发展路径在时空互动中的竞争与互补。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题干要求从“①纵向贯通”“②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各取一例,并对相关经济发展给予说明。从“纵向贯通”角度,选取一例:苏联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对其进行说明,可从苏联通过长期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政策,将能源开发作为经济命脉,其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是“纵向贯通”视角下历史连续性的典型例证方面进行阐述。如苏联原油产量从1910年的11.3百万吨增至1990年的553百万吨,增长近50倍。工业化起步时期,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推进能源国有化,1937年产量达28.5百万吨,支撑重工业发展。二战后开发新的油田,1970年产量飙升至353百万吨,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两极格局下,苏联利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巩固与东欧阵营的经济纽带,同时对抗西方禁运。苏联原油产量的百年增长,体现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能源经济的长期延续性,其发展逻辑从沙俄资源开发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球能源博弈一脉相承。从“横向对比”角度,选取一例:1970年日本钢产量超越美国,对其进行说明,可从日本通过技术革新与政策扶持实现产业赶超,而美国因经济转型调整传统工业,这种差异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横向互动逻辑方面进行阐述。如1970年日本钢产量93.3百万吨,美国119.3百万吨;至1990年日本达110.3百万吨,美国降至89.7百万吨。战后美国扶持日本复兴,通过技术引进、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日本钢铁业以低成本、高质量抢占全球市场。而1970年代美国转向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传统钢铁业因环保成本上升、工会阻力而衰落。日美钢铁业的此消彼长,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的转变。日本依托国家干预和技术革新实现“后发优势”,而美国因产业升级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体现不同发展路径在时空互动中的竞争与互补。
高中 |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