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他自己也谈到,因多变使其言论效力常常互相抵消。其实,梁启超的“变”中也自有“不变”者存在。

1895年2月,梁启超入京会试,结束了在万木草堂的求学生涯。梁启超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办学校、兴学会,以及办报馆等开风气、开民智的活动中。这一时期的梁启超追求“民权”,认为培养新式人才、开民智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基础。他倡导归还人民的自主之权,让人民担有一国之责任,乃至世界之责任。

1903年初,梁启超受保皇会邀请,开启美洲之旅。同年,他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表明其放弃了“民权”观,转为信奉“国权”观,认为国家是一个有机实体,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国家主权既不归属于统治者,也不掌握在人民手中,而是在国家本身。

1918年,梁启超在欧游途中随时记录下的所见所闻,于《欧游心影录》中集中呈现。在世界大战的刺激下,“国家主义”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梁启超开始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反思。他一面把“国家主义”视为一种病态的理论;一面表现出回归早期大同观的倾向。最后,梁启超在其晚年提倡“世界主义”,认为中国应保持有世界格局、世界态度,应在实现自立自强的同时,为世界共同发展奉献力量。

——摘编自姚依《梁启超国家观念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变’中也自有‘不变’”作出历史解释。

[["

变化:国家观念的内涵不断变化;由“民权”观到“国权”观再到“世界主义”观的转变。

不变:救亡图存的目标不变。

"]]

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变化:据材料“1895年……梁启超追求‘民权’,认为培养新式人才、开民智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基础”可得出,早期梁启超提倡“民权”。据材料“1903年初……他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表明其放弃了‘民权’观,转为信奉‘国权’观”。 据材料“1918年……梁启超开始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反思,提倡‘世界主义’”可得出,晚年梁启超反思“国家主义”的弊端,提出具有世界格局的“世界主义”观。综合上述信息可得出,国家观念的内涵不断变化;由“民权”观到“国权”观再到“世界主义”观的转变。不变:据材料“梁启超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办学校、兴学会,以及办报馆等开风气、开民智的活动中”“他认为中国应保持有世界格局、世界态度,应在实现自立自强的同时,为世界共同发展奉献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晚年的“世界主义”中依然强调中国的自立自强和对世界的贡献,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一贯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国家观不断变化的原因。

[["

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革命思潮的兴起;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的不断推进;一战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个人视野与游学经历。

"]]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1895年2月,梁启超入京会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梁启超思考如何救亡图存;据材料“1903年初……他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了梁启超,使其从“民权”观转向“国权”观;据材料“1895年……梁启超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办学校、兴学会等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戊戌变法失败使梁启超认识到强调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思潮的兴起,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的不断推进,使梁启超重新审视“国家主义”的局限性;据材料“1918年……梁启超在欧游途中随时记录下的所见所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据材料“最后,梁启超在其晚年提倡‘世界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大同思想与梁启超游历欧美后的开阔视野和个人经历共同促成了其“世界主义”观的形成。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