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之处体现为与历史的关系方面。“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既然中国诗有此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也就是说,他将诗中之时间、人事、地点视为考史的三个基本因素。若想使每首诗的历史性展现出来,在他看来需要将诗中时、地、人事用一种新方法综合起来,以“证明一件事”“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发生之及经过”“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四项任务)。

——据周景耀《说诗与考史:以陈寅恪手批<宋诗精华录>为主的讨论》

请引用与中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句作为史料,运用陈寅恪“诗史互证”的方法,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结合诗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达成四项任务中至少一项)

[["

示例一: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朝在开元时期达到全盛,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诗人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过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是杜甫对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追忆,证实了正史中关于开元盛世的记载。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描写了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城城垣残破、经济破败的悲惨场景,反映了唐朝政治、经济的衰败局面。杜甫以亲历者的视角补充了正史对社会经济、民间疾苦等历史细节叙述的不足。总之,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忠实记录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从亲历者角度印证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历史结论。

示例二:坚定的革命信仰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和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所作《七律・长征》对研究长征胜利及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崇高使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但回顾了长征途中的重大险阻,更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表现出对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蔑视。毛泽东同志诗词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革命信仰,很好地解释了长征胜利的精神因素。综上所述,坚定的革命信仰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而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

"]]

本题是评价解说题。时空:古代和近现代(中国)。

示例一:首先,根据材料“他将诗中之时间、人事、地点视为考史的三个基本因素”及结合杜甫诗歌《忆昔》、《春望》内容可以拟定论题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杜甫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唐朝开元盛世、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与安史之乱期间唐朝衰败的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忠实记录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从亲历者角度印证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历史结论。

示例二:首先,根据材料“他将诗中之时间、人事、地点视为考史的三个基本因素”及结合《七律・长征》内容可以拟定论题为坚定的革命信仰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所学从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红军坚定的信仰和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与长征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坚定的革命信仰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而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

高中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这反映出唐朝(&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图所示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部分藩镇节度使身份情况统计。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朝肃宗、代宗之时,朝廷开始赋予藩镇节帅截留赋税之权。宪宗时,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即输送给节度使、观察使府的部分,也称为留使),三曰留州。同时规定藩帅留使钱“先税治州以自给”,限制其对属州的滥征无度,属州只需承担上供部分,刺史对留州钱额的支配权有所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朝肃宗、代宗之时,朝廷开始赋予藩镇节帅截留赋税之权。宪宗时,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即输送给节度使、观察使府的部分,也称为留使),三曰留州。同时规定藩帅留使钱“先税治州以自给”,限制其对属州的滥征无度,属州只需承担上供部分,刺史对留州钱额的支配权有所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朝中后期军事行动比较多,每逢有重大军事行动,朝廷都会向各地征调兵马,此时各地藩镇都会借战争的名义来向朝廷邀赏。很多节度使在战争期间也常常散发钱财赏赐军队,甚至出私财赏赐将士们。这些做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