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内容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什么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呢?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做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②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就中国范围来说,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逐渐推广的。一处普及了,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了,别处还没有开始普及。因此,一处由普及而提高的好经验可以应用于别处,使别处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得到指导,少走许多弯路。就国际范围来说,外国的好经验,尤其是苏联的经验,也有指导我们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因为这样,我们所说的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
【注】①“小放牛”是中国一出传统的小歌舞剧。全剧只有两个角色,男角是牧童,女角是乡村小姑娘,以互相对唱的方式表现剧的内容。抗日战争初期,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个歌舞剧的形式,变动其原来的词句,宣传抗日,一时颇为流行。②“人、手,口、刀、牛、羊”是笔画比较简单的汉字,旧时一些小学国语读本把这几个字编在第一册的最初几课里。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从“有没有”发展为“好不好”。在这一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奋进,诞生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既有如《觉醒年代人理想照耀中国》一样“破壁出圈”的红色正剧,也不乏《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反映时代气象,讴歌奋斗精神的影视佳作,还有如《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这样传承经典的文化节目。
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艺创作泥沙俱下,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有的文艺作品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捧低级趣味;有的综艺节目不断翻新诱导消费的“打投”花样,让大量青少年掉入吸金陷阱;有的电影作品为了“赚快钱”,粗制滥造,抄袭模仿……这些“烂剧”“烂片”消耗观众热情,影响文化事业的发展,丧失了文艺作品本该具有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无法引领时代风气。
③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艺。要让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就要时刻谨记“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④“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⑤优秀的文艺作品生于坚实的大地。为了写好《地道战》,傅庚辰亲自去冉庄钻了地道。“看到驴槽子洞口、锅的洞口、炕上的洞口、陈列室、大刀和红枪,‘地道战,嘿,地道战’,这个调子一下就出来了。”傅庚辰说。
⑥优秀的文艺作品生于人民的感召。“创作要贴近人民,作品才能‘活’起来。”89岁高龄的王绪阳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艺术创作。1954年创作著名连环画《童工》和《我要读书》的时候,王绪阳和几个同事来到高玉宝的家乡体验生活。“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住在农村。”
⑦优秀的文艺作品生于时代的呼唤。鲁迅艺术学院在抗日烽火中成立,艰苦的农村环境和战争环境,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黄金时代”。年仅20岁的贺敬之写出了《南泥湾翻身道情》等广为流传的歌词;30岁出头的冼星海谱写了《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约25岁的年轻人……他们内心有一种声音,要歌唱、要呐喊,要用作品作为抗战的武器。
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天,时代精神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只要能感应时代呼唤,把握人民需求,就一定可以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摘编自于也童《文艺不能迷失方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材料一指出,文艺工作中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易被人民群众迅速接受,而高级的作品刚好相反。
","材料一认为,不能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普及工作比提高工作更加重要。
","材料二开篇列举了红色正剧、影视佳作、文化节目等优秀作品,展示了我国文艺创作的繁荣景象。
","艰苦的农村环境和战争环境促使贺敬之、冼星海等人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造就创作的“黄金时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而高级的作品刚好相反”错误。根据原文可知,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比较难于在群众中迅速流传,与普及的东西简单浅显、易被群众迅速接受不能构成“刚好相反”的对比关系。
B.“普及工作比提高工作更加重要”错误,根据原文“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可知,是“更加迫切”而不是“更加重要”。
D.“艰苦的农村环境和战争环境促使贺敬之、冼星海等人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他们内心有一种声音,要歌唱、要呐喊,要用作品作为抗战的武器”可知,促使他们创作出作品的,不是农村环境和战争环境,而是他们内心对时代呼唤的响应。
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国内各地的普及情况是不平衡的,要利用一处已经得到普及并提高的经验来指导别处还未开始的普及工作,从而逐渐推广开来。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是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前行的“指南针”。
","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有新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是所有文化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时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和文艺,如今的时代精神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表意错误,根据原文“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可知,这是重要课题,但不代表要首要考虑。
故选C。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瑞典学院将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挪威作家约翰·福瑟,以表彰“他的创新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物赋予了声音”。
","第三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在获奖感言中说:“我要由衷地感谢故乡、生活和时代。”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对庞大体量的经典故事完成创新性改编,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电影工业化探索上具有突出意义,特授予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习近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艺”。
A.挪威作家作品不是社会主义文艺。
B.感言中表达了“故乡、生活和时代”对作品的影响,不是文艺为人民的意思。
C.电影是经典故事改编和电影工业化结合的代表,没有体现文艺为人民的意思。
D.是文艺要为人民的指导原则,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
故选D。
关于文艺工作中的提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没有提高,普及就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普及也便没有了意义。
","随着普及的发展,人民便会要求提高,因此进行提高工作十分必要。
","提高以普及为基础,同时给予普及指导,使普及工作能够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和普及工作密不可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要齐头并进。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要齐头并进”错误,原文“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可知,提高工作要在普及工作的基础下进行。
故选D。
两则材料都表明“文艺为人民服务”,但提出背景及具体要求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材料一背景是战争年代,工农兵不识字、无文化,迫切需要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进行启蒙,以更好的对敌斗争;材料二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繁荣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乱象。
②材料一要求文艺工作者开展工作时要重视普及工作,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材料二要求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时要感应时代呼唤,把握人民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可知,材料一背景是战争年代,工农兵不识字、无文化,迫切需要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进行启蒙,以更好的对敌斗争。由材料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从‘有没有’发展为‘好不好’”“文艺创作泥沙俱下,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烂剧’‘烂片’……丧失了文艺作品本该具有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无法引领时代风气”可知,材料二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繁荣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乱象。
由材料一“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我们所说的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可知,材料一要求文艺工作者开展工作时要重视普及工作,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由材料二“要让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就要时刻谨记‘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可知,材料二要求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时要感应时代呼唤,把握人民需求。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