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下图)。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但登陆后给我国华南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大。已有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显著相关,受此影响,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减少。

 

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选择一个海域,分析造成两地热带气旋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

西北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大,上层海洋暖水较南海深厚;距周围陆地远,发育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南海海域,海域面积小;西部、北部均紧邻大面积大陆,发育的时间短,强度较小。)

"]]

结合材料“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可知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的差异。从南海角度分析,南海海域面积小,海洋暖水较薄,形成的热低压较弱;同时其距陆地较近,台风形成后很快登陆,发育时间明显较短,强度较小。从西北太平洋角度分析,其海域面积明显大于南海,海洋暖水层较厚,形成的热低压较强,同时其距陆地较远,台风形成后在海洋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登陆,发育时间长,强度较大。

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原因。

[["

厄尔尼诺期间,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西北太平洋海洋表层的温度降低, 台风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温度(26~27℃)条件不容易达到;近海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故而使得生成数减少。

"]]

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太平洋西部海域海水温度偏低,不易达到形成台风的温度条件(26-27℃);由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偏低,使得海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对流活动减弱,不利干台风的形成,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的数量减少。

高中 |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拉尼娜是关键海区(120°W~170°W、南北纬5°之间的海域)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通常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反之则为尼尔尼诺。下图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是指大洋风浪遇陆地阻碍而形成的涌浪汇聚,池内表层海水朝一定方向流动。研究表明,南太平洋始终存在着涌浪指标的高值区(即涌浪池),由于涌浪池面积受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涌浪(池)面积存在季节变化。图为局部海域涌浪速率示意图(正值表示速度加快,负值表示速度减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20°N-25°N,127°E的海域,研究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左图示意该台风移动路径及剖面位置,右图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剖面M-N的海水温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风暴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暴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暴发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