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二节 城镇化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二节 城镇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

2010年我国某超大城市有常住人口1512万,2020年达2094万。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该市常住人口不会超过2300万。下表示意2010—2020年该市三个圈层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
2010年35.03%30.42%34.55%
2020年33.29%40.35%26.36%

注:表中的第一圈层为该市主城区,第二圈层为近郊,第三圈层为远郊。

2010—2020年三个圈层常住人口比重的空间变化反映出该城市(        )

["

主城区人口密度下降

","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

近郊区得到快速发展

","

人口分布呈单核聚集

"]
[["C"]]

结合材料信息,主城区人口比重下降,近郊比重上升,远郊比重下降,说明人口和产业向近郊集聚,近郊区得到快速发展,C正确;人口密度为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值,主城区比重下降,但总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经计算,2010年主城区人口数量约为530万,2020年约为697万,主城区人口密度上升,A错误;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城市向远郊或农村迁移,城市中心区萎缩,而表格显示近郊区人口比重上升,远郊比重下降,不是逆城市化现象,B错误;经计算,第一圈层人口数量由530上升至697,第二圈层人口数量由460万变为845万,第三圈层人口数量由522万变为552万,三个圈层人口数量均有所上升,说明人口分布并非呈单核聚集,D错误,故选C。

影响2020—2035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生育率下降    ②乡村振兴政策    ③环境承载力下降    ④宏观经济衰退

["

①②

","

①④

","

②③

","

③④

"]
[["A"]]

结合所学知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意愿降低,人口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影响常住人口增长,①正确;乡村振兴政策使得乡村发展机会增多,吸引部分人口留在乡村,减少了向城市的迁移,影响城市常住人口增长,②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该市环境承载力下降相关信息,且一般短时间内环境承载力不会大幅下降影响人口增长,③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该市宏观经济衰退,且从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看,经济并非衰退状态,④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该城市实施“市郊铁路公交化”政策有利于(        )

["

缩短城郊间的通勤距离

","

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

促进产业快速向外转移

","

提升城市行政等级

"]
[["B"]]

结合所学知识,市郊铁路公交化不能缩短城郊间的实际通勤距离,A错误;市郊铁路公交化可以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分流一部分私家车出行人群,缓解城区交通压力,B正确;市郊铁路公交化主要是改善交通出行,对产业快速向外转移影响不大,C错误;城市行政等级由国家相关规定确定,市郊铁路公交化政策不会提升城市行政等级,D错误,故选B。

高中 | 第二节 城镇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张以及人口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县城及小镇起着关键作用。下图示意城乡融合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者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城镇化的倒“U”形曲线,并在世界诸多国家的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下图为城镇化倒“U”形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