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化即草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入侵灌丛和木本植物,导致草本植物种类与密度减少的现象(如图)。灌丛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也改变土壤结构和水热条件,从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过度放牧是引发灌木入侵的前奏,而长期放牧后减轻放牧强度甚至休牧才是引发灌丛化的关键。甘肃省祁连山东段高山草甸区,海拔3000m以上,气候潮湿寒冷。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有大量灌木入侵,下表示意祁连山东段高山草甸区灌丛化过程植被和土壤的变化。
表 | 草甸区 | 轻度灌丛化 | 中度灌丛化 | 重度灌丛化 |
植被丰富度指数 | 7.82 | 7.49 | 6.73 | 4.03 |
植被高度(cm) | 13.40 | 15.24 | 15.57 | 24.74 |
土壤含水率(0-10cm) | 54.94 | 55.98 | 66.63 | 63.95 |
土壤含水率(10-20cm) | 49.15 | 51.27 | 53.50 | 52.06 |
土壤总孔隙率(%) | 60 | 63 | 65 | 61 |
指出祁连山东段高山草甸区灌丛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
草本植被减少,灌丛和木本植被增多;(植被丰富度指数降低)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高度增大)灌木丛林下植被生长,出现简单的垂直结构。
"]]灌丛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需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及现象描述分析。灌丛化即草地中灌丛和木本植物入侵,导致草本植物种类与密度减少,因此草本植被减少,灌丛和木本植被增多;从表格数据可知,植被丰富度指数从草甸区的7.82降至重度灌丛化的4.03,说明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高度从草甸区的13.40cm增长到重度灌丛化的24.74cm,且随着灌木生长,其下方会有其他植被生长,形成简单的垂直结构。
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山草甸灌丛化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与草甸相比)土壤孔隙增大,透水性增强,下渗更多;树冠遮荫,使灌丛土壤温度更低,减少蒸发,更利于孔隙储水。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灌丛化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需结合材料中土壤孔隙率等信息,从下渗、蒸发等环节展开。由表格可知,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总孔隙率先增大后略有减小,总体比草甸区高。土壤孔隙增大,透水性增强,使得降水能够更多地渗入地下,从而增加土壤含水率;灌丛的树冠较大,遮荫效果明显,使得灌丛下土壤温度更低,进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土壤孔隙储水,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过度放牧后休牧引起草原灌丛化的过程。
过度放牧导致草本植物大量(被啃食)减少(灌木难以啃食);休耕后,大量裸露土地为灌木生长提供空间;灌木的生长改变区域内光照、水分、土壤条件,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长(与草本植物形成竞争),最终灌木大量繁殖形成灌丛化。
"]]过度放牧后休牧引起草原灌丛化的过程,需结合植被演替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逻辑推导。过度放牧时,草本植物大量被牲畜啃食,而灌木因植株形态、高度等原因难以被啃食,导致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休牧后,原本被草本植物覆盖的土地大量裸露,为灌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了充足空间;随着灌木生长,其树冠会改变区域内光照条件,使林下光照减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灌木根系较发达,在水分和养分竞争中占据优势,改变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进一步抑制草本植物生长。最终,灌木在竞争中胜出,大量繁殖,形成灌丛化。
高中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