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3节 DNA的复制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3节 DNA的复制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3节 DNA的复制

科学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rm ^{35}S$$\rm ^{32}P$标记的$\rm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分别检测$\rm A$$\rm B$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实验过程如下图。

请回答:

$\rm A$管中                 放射性很高,$\rm B$管中                 放射性很高,则说明噬菌体的$\rm DNA$进入到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上清液","沉淀物"]]

$\rm A$试管中的噬菌体是用$\rm ^{35}S$标记的,放射性在蛋白质上。$\rm A$试管中上清液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沉淀物几乎没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rm B$试管中噬菌体是用$\rm ^{32}P$标记的,放射性在$\rm DNA$上,$\rm B$试管中上清液几乎没有放射性,沉淀物有较强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rm DNA$进入到细菌体内。

保温时间长短会影响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高低。下图中,能表示$\rm B$管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曲线是                 

[["$\\rm b$"]]

$\rm B$试管中噬菌体的$\rm DNA$标记上$\rm ^{32}P$,培养噬菌体保温时间太短,噬菌体没有全部侵染细菌,$\rm DNA$没有注入细菌,所以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会高;随保温时间的增长,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未裂解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线较低,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裂解细菌,离心后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故能表示$\rm B$管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曲线是$\rm b$

用一个$\rm DNA$双链均被$\rm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在不含有$\rm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得到$\rm 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rm ^{32}P$的子代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                 

[["$\\rm \\dfrac{2}{n}$"]]

$\rm DNA$是半保留复制,即复制形成的$\rm 1$$\rm 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一条为母链,一条为新合成的子链,所以,$\rm 1$个带有放射性的$\rm DNA$分子,以不含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复制,无论复制了多少次,子代$\rm DNA$分子含有放射性的只有两条单链,且存在于两个$\rm DNA$分子中,所以,一个被$\rm ^{32}P$标记的噬菌体产生了$\rm n$个子代噬菌体,子代中含有$\rm ^{32}P$的个体数是$\rm 2$个,即含有$\rm ^{32}P$的子代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rm \dfrac{2}{n}$

高中 | 第3节 DNA的复制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