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 句段回填题(文章)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事业单位 | 句段回填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

文章阅读

句段回填题(文章)

根据以下文字,回答以下题目。

每年夏历十一月,当黄河流域步入仲冬之时,冬至便来临了。冬至标志着冰封雪飘的严冬来临。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它和春分、夏至、秋分一同成为我国最早的四个节气。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解释其是“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意即从位于北半球中部的黄河流域观察,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南,出现时间最短,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最长。冬至过后,白昼便一天天延长,流行于民间的“________________”俗语,真实地描述出这种变化,冬至节故而又称“长至节”。

①冬至由天文节气名成为古代节日,与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观念密切相关。②古人认为,昼为阳,夜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盈阴弱,自然与社会方能井然有序,正常稳定。③由于从冬至起,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因此古人给冬至定性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④

在神鬼观念较浓的西周,统治者在冬至日主要祭祀神鬼,求其庇佑国泰民安。春秋时期,人文思想空前流行,冬至进一步与政治、人事联系起来,出现贺冬之礼。到了汉代,冬至已经成为节日,自上而下兴起贺节之俗。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一天,皇帝在南郊举行祭天之祀。从此直至明清,历代统治者皆视冬至之仪为国之大典,前后几日均放假休政歇市,共庆阳气君道增长。

上所化为风,下所习为俗。至迟从东汉起,冬至节走出官廷,成为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节日。在儒学成为社会指导思想及行为规范的背景下,天、地、君、亲、师同为儒家推重,表现在冬至节风俗中,就是五者全都成为民间敬贺的对象。东汉末年崔寔《四民月令》说“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可见民间敬贺对象之多。祀贺对象的扩大化,不仅为冬至节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和民俗色彩。

冬至节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许多新内容。魏晋时期,冬至节出现向敬贺对象献袜履之俗,表示良好祝愿。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开头便说“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太平御览》也有“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作赤豆粥”的记载。南北朝时,民间兴起吃赤小豆之俗,人们认为此物有驱癌辟邪的神奇功效。

唐宋明清时期,冬至节已次于春节,流传有“冬至大似年”的民谚,民间又称冬至为“小年”“亚岁”。冬至这天,乡塾放假,商业歇市,织工停织,人们在家拜贺尊长,尊卑以次相拜贺,子弟为父兄称觞祝寿,亲戚往来相拜,朋友邻里相互登门或投刺(名片)恭贺,谓之“拜冬”。冬至时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片喜庆景象,不过也有一些地区仅有祀先之仪,尤其山东邹县一如平日,据言,此日为孟子忌辰,重视礼仪的邹县乡民便废除了冬至庆贺之仪。

冬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敬师的节日,主要是由黄河流域的农事规律和黄河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决定的。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正是黄河流域的农闲季节,早在汉代,学童拜师读书便定在此月。久而久之,敬师就成为冬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成为黄河人辈辈传承的美俗。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

冬至四十六,三阳生此辰

","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

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
[["C"]]

横线处在第二段尾句中间。尾句前半部分指出“冬至过后,白昼便一天天延长”,横线处语句是引用民间俗语论证尾句前半部分,故应体现此意。C项“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就是过了冬至后,每天天黑的时间和天亮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符合文意,当选。

A项:“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意为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最长。不符合文意,排除。

B项:“冬至四十六,三阳生此辰”意为冬至过后四十五天或四十六天,立春节气会准时到来。不符合文意,排除。

D项:“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意为晚上风变得稍急,冬至太阳运行速度慢。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中华网《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以下这句话,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冬至受到统治者格外的青睐与重视。

["

①处

","

②处

","

③处

","

④处

"]
[["D"]]

所给语句前半部分指出“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其前文应与该话题相关;所给语句后半部分指出“冬至受到统治者格外的青睐与重视”,其后文应涉及“统治者”对“冬至”的重视。④处前文指出古人给冬至定性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后文提到“统治者在冬至日主要祭祀神鬼,求其庇佑国泰民安”,符合所给语句前后文要求,D项当选。

①处前文未提及推崇“阳”的相关话题,后文未提及“统治者”对“冬至”的重视。不符合要求,排除A项。

②、③处前后文均围绕“阴阳观念”这一话题展开,未提及“统治者”对“冬至”的重视。不符合要求,排除B、C两项。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中华网《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关于冬至,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冬至节气的确立是在夏朝

","

周朝天子冬至日在南郊祭天

","

东汉时期冬至节普及民间

","

西汉学生冬至日向老师敬酒

"]
[["C"]]

A项:根据第一段“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可知,该项“夏朝”时间错误,排除。

B项:根据第四段“到了汉代,冬至已经成为节日,自上而下兴起贺节之俗……这一天,皇帝在南郊举行祭天之祀”可知,该项“周朝”时间错误,排除。

C项:根据第五段“至迟从东汉起,冬至节走出官廷,成为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节日”,该项说法与原文相符,当选。

D项:根据最后一段“早在汉代,学童拜师读书便定在此月。久而久之,敬师就成为冬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可知,该项“敬酒”偷换概念,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中华网《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关于文中引用文献与作用,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太平御览》--说明冬至宫廷祭祀比元旦更甚

","

《四民月令》--描绘了冬至民间敬贺的场景

","

《冬至献履袜颂表》--佐证冬至献履袜习俗

","

《独断》--解释汉代人庆贺冬至节的缘由

"]
[["A"]]

A项:根据第六段“魏晋时期,冬至节出现向敬贺对象献袜履之俗,表示良好祝愿……《太平御览》也有‘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作赤豆粥’的记载”可知,引用《太平御览》的作用是证明“冬至节出现向敬贺对象献袜履之俗,表示良好祝愿”,而非说明冬至宫廷祭祀比元旦更甚,当选。

B项:根据第五段“东汉末年崔寔《四民月令》说’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可见民间敬贺对象之多”可知,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C项:根据第六段“魏晋时期,冬至节出现向敬贺对象献袜履之俗,表示良好祝愿。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开头便说‘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可知,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D项:根据第四段“到了汉代,冬至已经成为节日,自上而下兴起贺节之俗。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一天,皇帝在南郊举行祭天之祀”可知,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故本题选A。

【文段出处】中华网《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冬至大似年

","

古人怎样过冬至

","

冬至节与敬师美俗

","

黄河流域的冬至节

"]
[["D"]]

文章第一段指出黄河流域冬至来临的时间,并指出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先民已确定冬至。第二段描述冬至的气候特点。第三段点明冬至由天文节气名成为古代节日,与“阴阳观念”密切相关。第四段通过“西周”“春秋时期”“汉代”“明清”不同时间的实际情况论证第三段观点。第五段指明至迟从东汉起,冬至节走出官廷,走向全社会各阶层。第六、七段指出冬至节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许多新内容,并介绍“魏晋时期”“南北朝时”“唐宋明清时期”的实际情况来论证。最后指出由于黄河流域的特点,冬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敬师的节日。综上,文章主要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冬至相关内容。D项能全面概括全文,当选。

A项:“冬至大似年”对应文章倒数第二段,概括不全,排除。

B项:“怎样过冬至”不能概括前三段内容,概括不全,排除。

C项:“敬师美俗”对应文章最后一段,概括不全,排除。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中华网《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事业单位 | 句段回填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