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李六成的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清政府赋税管理规定,冲击了法律制度和政府权威;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田赋造假,容易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对以后的劝垦及纳税带来隐患;等等。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及所学可得出李六成的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清政府赋税管理规定,冲击了法律制度和政府权威;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由材料“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可得出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田赋造假,容易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由材料“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可得出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对以后的劝垦及纳税带来隐患。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知县李六成的行为虽然不合法,但他体恤百姓的艰辛,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建阳县地瘠民贫,如补税或恢复旧制,脱离实际,完纳困难;案件从发生到判决,历时近50年,李六成所定的赋制早已约定成俗,如增加势必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激化矛盾;本地原来的田赋记录多错误较混乱;清政府合理的让步,也是其法律灵活性的突出表现;等等。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及所学可得出知县李六成的行为虽然不合法,但他体恤百姓的艰辛,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由材料“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及所学可得出建阳县地瘠民贫,如补税或恢复旧制,脱离实际,完纳困难;由材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及所学可得出案件从发生到判决,历时近50年,李六成所定的赋制早已约定成俗,如增加势必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激化矛盾;由材料“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可得出本地原来的田赋记录多错误较混乱;由材料“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及所学可得出清政府合理的让步,也是其法律灵活性的突出表现。
高中 |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