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王安石变法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刘晏疏通大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控制货币,以常平法平抑物价,“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能够恢复,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唐朝也依赖东南经济又支撑了100多年。

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比王安石有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导致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刘晏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

同:都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贫困;都以理财,缓解民困为重要内容。

异:刘晏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王安石注重富国强兵;刘晏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给小人可乘之机;刘晏措施得力,落到实处,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样。

"]]

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等信息,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可以归纳出都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贫困,都以理财,缓解民困为重要内容。不同点:从材料一第二段中“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和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刘晏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王安石注重富国强兵;刘晏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给小人可乘之机;刘晏措施得力,落到实处,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样。

从两次改革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措施要得力;用人要得当;循序渐进,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

启示:可以从材料一中“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和材料二中“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可归纳出措施要得力、用人要得当、循序渐进,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高中 | 王安石变法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王安石谈论募役法时指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由此可知,募役法(        ) 针对北宋中期出现的财政危机,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一主张旨在(        ) 对于王安石变法,时人描述为:“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这一描述(        ) 熙宁变法初期,宋神宗陆续以不同理由罢黜御史中反新法者,并颁布了御史选任新规,“不拘官职高下”“不限资序”,提拔新进官僚。这种先罢后补的人事变动(        ) 欧阳修曾针对青苗法上书奏折:“朝廷虽指挥州县不得抑逼百姓请钱,而提举等官又却催促尽数散俵。故提举等官以不能催促尽数散俵为失职,州县之吏亦以俵钱不尽为弛慢不才。上下不得不递相督责者,势使之然,各不获已也。”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青苗法(        ) 表2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表。由此可知,这一政策(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