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甲骨文中的“礼”字,是两块玉盛放于容器中的形象,《说文解字》中称“礼”字即“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西周时期的礼,主要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例如,在祭祖的事务上,不同身份的祭祀者所行礼并不一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的普通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
——摘编自王国维《释礼》等
材料二
孔子将某些局限于贵族行为规范的礼,推广至全民各阶层。至汉代,礼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汉代地方官多有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但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天隔”成为社会的常态,士庶互不交接,坐不同席,行不同车。甚至士族不愿与庶族拜官并列。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庶族纵然位列三公,也尚且在礼法上低士族一等。
——摘编自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宋儒提出“庶人丧祭皆有其礼”,北宋徽宗朝政和年间颁行的《政和五礼新仪》编订有“庶人婚仪“庶人冠仪“庶人丧仪”等针对庶人的礼文;朱熹参照古代礼制而编《家礼》,为皇帝、品官、庶人分别制定了应行之礼。明初政府所颁行的礼制基本沿袭了《家礼》的内容,规定“庶人无祠堂”;民间却宣称朱熹倡导“上自卿相,下至庶人,皆得建立祠堂”,因此普遍存在违制建祠堂的情况。
——摘编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先秦时期礼制的特点。(4分)
特点:与敬天祭神密不可分;限于贵族内部;体现贵族等级秩序。(4分,任答两点即可)
"]]根据材料一“所以事神致福也”可知,与敬天祭神密不可分;根据材料一“‘待年而食’的普通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可知,限于贵族内部;根据材料一“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在祭祖的事务上,不同身份的祭祀者所行礼并不一致”可知,体现贵族等级秩序。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魏晋时期礼制推行趋势变化的原因。(6分)
原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地方官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门阀士族通过强调礼仪等级差别来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6分)
"]]根据材料二“至汉代,礼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结合所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二“汉代地方官多有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根据材料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庶族纵然位列三公,也尚且在礼法上低士族一等”结合九品中正制及东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史实可知,门阀士族通过强调礼仪等级差别来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礼制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认识:礼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制的社会化是文化下移的具体体现;礼制的本质是维护等级秩序。(4分,任答两点即可)
"]]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我国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礼制文化,所以礼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三“庶人丧祭皆有其礼”和《政和五礼新仪》《家礼》等内容可知,礼制的社会化是文化下移的具体体现;根据材料一“‘待年而食’的普通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和材料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庶族纵然位列三公,也尚且在礼法上低士族一等。”及材料三“庶人无祠堂”可知,礼制的本质是维护等级秩序。
高中 |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