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根、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

[["

削弱节度使职权,由文官担任;杯酒释兵权;设诸路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结合所学可知,削弱节度使职权,由文官担任;杯酒释兵权;设诸路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

措施: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

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根、兵甲、屯种、曹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传递;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高中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传统华夷观认为,边疆民族政权自建立伊始便不具备正统性,正统的延续仅在中原政权间完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南北朝或多政权并立时期的诸国视为“列国”,认为只有真正“使九州合为一统”者才是正统。司马光意在(        ) 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 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 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 ”其意在强调宋代(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 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