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也陷入了一定的历史困局之中。政治上,“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君主对于地方“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由于任期有限和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对地方事务往往疏离,不得不任用当地的胥吏。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造成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无异于“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材料二

南宋时期,叶适注意到了中央过度集权的弊端,指出“纪纲以专为累,则莫若分之”“法度以密为累,则莫若疏之”,主张把部分兵、民、财赋之权,分给将帅和地方守臣,使州县“兵、民、财赋皆得自用”。清初,顾炎武主张将生财、治人、辟属之权全部归县令,县令可长期任职甚至传之子孙,并主张在县以上只设郡,其权力仅限于监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的历史困局与顾炎武的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央地关系进入一个调整期。20世纪80年代,财政上的包税制改革使地方收入大增。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将主要税种划分给中央,但同时又规定了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制度。同时,地方获得了一定的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20世纪80年代,中央还向地方下放了一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投资审批权等经济管理权。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市场经济和“政企分开”的目标,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退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中共中央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措施。

——摘编自顾煜《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央地关系困局的具体表现。

[["

表现:中央集权过于集中,地方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地方长官唯上是从,影响地方治理的效果,造成地方的困弱;官僚机构膨胀加剧;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得出中央集权过于集中,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根据材料“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得出地方长官唯上是从,影响地方治理的效果,造成地方的困弱。根据材料“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得出官僚机构膨胀加剧。根据材料“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得出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叶适和顾炎武解决央地关系困局的思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

叶适:向州县适度放权,增加州县的自主权。

顾炎武:强化县的权力,削弱郡的权力。

评价:认识到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设想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势下是无法实施的。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和清朝。第一问,根据材料“主张把部分兵、民、财赋之权分给将帅和地方守臣”得出叶适主张向州县放权,增加州县的自主权。根据材料“将生财、治人、辟属之权全部归县令....主张在县以上只设郡,权力仅限于监察”得出顾炎武主张强化县的权力,削弱郡的权力。第二问,两人都认识到了中央集权的弊端,都有合理性,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大趋势下主张根本无法实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我国央地关系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

特点:持续推进;涉及多个领域;注重央地平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作用:有利于央地关系的平衡;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社会治理。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问,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1994年又实行....”得出持续推进。根据材料“财政上的包税制改革...中央还向地方下放了一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措施”得出涉及多个领域,注重央地平衡。根据材料“提出实行市场经济和政企分开的目标”得出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央地关系的平衡、地方积极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角度考虑。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