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经“两个一百年”,蕴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线索

中国现代化蕴含的规律性线索

一、从盲从到自主:由不知道现代化为何物到自主开展现代化建设
二、从被动到主动:由被世界现代化潮流裹挟入轨到主动设定目标探索前进
三、从后发到引领:由“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发展到引领世界现代化新的方向
四、从跟进到创新:由跟在先行者后面学习到创新开拓出新的道路和方式
五、从自救到利他:由在现代化潮流中救亡图存到以自身现代化为世界作贡献

——摘编自商志晓、梁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进程》

选择材料中某一规律性线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确定某一线索,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示例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呈现从盲从到自主的特征。

阐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开启现代化但认识有限,如林则徐、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未真正实践: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开启现代化进程,但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体制而未能成功;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虽努力寻求政治制度变革,亦未能彻底改变国家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启自主探索现代化之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一五计划”,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间,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小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从最初的盲从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是近现代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缩影。因此,我们应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置于较大的历史时空,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首先,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化蕴含的规律性线索”内容可知,通过呈现不同阶段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情况,清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从早期对西方模式的盲目跟从,到新中国成立后立足国情的自主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主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从盲从到自主的特征;

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根据材料中提到的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早期如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但只是提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却未真正实践这一点,结合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知识点,当时封建统治根深蒂固,闭关锁国导致对外部世界认知有限,人们虽意识到西方先进,但传统观念和体制严重束缚,使得难以将学习西方的想法转化成实际行动,体现出对现代化的懵懂和盲从。材料指出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化进程,却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体制而失败。从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来看,其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只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却忽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次因素,没有认识到现代化是全方位变革。在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洋务派自身也存在局限性,这种片面的改革方式,注定无法达成现代化目标,进一步体现了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盲从特征。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虽努力寻求政治制度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戊戌维新照搬西方君主立宪制,却因对封建顽固势力估计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原因失败;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民主共和模式,虽推翻封建帝制,但成果被窃取,未能改变国家命运。这是因为二者未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没有深入发动民众,也未解决土地等关键问题,依然是对西方模式的盲从。而新中国成立后,材料提到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一五计划”,我国根据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等国情,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奠基。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知识点来看,当时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急需建立独立工业体系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这一举措体现了从国情出发的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尽管经历曲折,但始终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调整经济建设方针,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后,材料强调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从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点来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依据中国国情进行的大胆创新,摆脱了对西方经济模式的依赖。

最后,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特点,从历史发展中借鉴经验,不断创新发展。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