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周易》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交通,有“交和会通”之意。历史的进步因交通而实现。人类的文明因交往交流交融而发展。图2反映了某学者以“交通”为主题认识历史的思维过程。
选取“交通”之外的任一主题,参照图2认识历史的思维过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主题,史观正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示例一:
主题:革新意识
论题:“革故鼎新”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推动历史进步
阐释:中国古人锐意革新的社会实践推动了历史进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革故鼎新”的改革意识,这种意识,强调以思想引领行动,从而推动制度、经济或文化发展,北宋中期面临严重危机,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理念,王安石实施变法,推行经济新政和军事改革,整顿教育制度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和革新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反之,缺乏“革故鼎新”意识的王朝,或者革新意识淡薄的王朝后期,统治者因循守旧,国家依靠惯例运行,如唐玄宗从励精图治到自持承平,重用权臣,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由盛转衰。综上,中国历史经验表明,在“革故鼎新”意识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12分)
示例二:
主题:救亡图存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斗争推动中华民族觉醒
阐释:为救亡图存,近代中国各个阶级进行了艰辛探索与斗争,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大爆发,这是一场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达到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综上,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2分)
"]]据题目要求,可选择的主题有“科技”“文化”“贸易”等,以“科技”主题为例可拟定论题为: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古代科技、近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进行阐释。
古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深远。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用竹简、丝绸等记录信息,前者不便携带,后者成本高昂。造纸术的出现提供了廉价且易书写保存的材料,印刷术则让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使得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中国和世界的航海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加强了不同地区的联系。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军事、工业等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近代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蒸汽机为工厂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了强大动力,工厂制得以确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物资交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电灯、电话等电器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现代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瞬间可达全球各个角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模式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国家间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最后,总结升华: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可知,科技进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世界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