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某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墓志题为“开元十二年岁次己酉甲子廿日故翊卫张大良之灵”,同时出土庸调布一件,布的一端见楷体墨书:“河南府长水县归仁乡刘元楷”,墨书上钤朱色篆文“长水县印”一方,下有倒写草书“行达”二字。这可以用来佐证(        )

["

西域地区与内地文化交流频繁

","

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发达

","

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

","

实物地租是主要的赋税形式

"]
[["C"]]

唐代墓葬出土的墓志与庸调布,墓志有明确时间及墓主身份,庸调布来自河南府长水县并钤有县印等,反映出唐代中央政权对吐鲁番地区的管理落实到户籍、赋税等方面,能佐证中央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艺术、宗教等文化元素,仅体现行政文书和赋税流程,无法直接证明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

庸调布是政府征收的赋税物资,并非商品贸易的产物,无法反映边疆与内地的商业往来,排除B项;

唐代租庸调制中"租"为粮食,"调"为布帛,"庸"为力役,材料仅涉及"调"的实物形式,无法推断整个赋税体系中实物地租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史书记载,松赞干布与公主成婚后,“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人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唐人称这些外蕃子弟“服改毡裘,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章,知经国之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北宋熙宁年间,民间崇拜清官包拯,吐蕃青唐部首领率部臣服时,也特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为其兄弟赐名“包诚”“包约”。这反映出当时(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这说明(        ) 唐朝置羁縻州,授予各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此外,“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归其土俗”。这说明,羁縻州制度的推行(        ) 史载,唐朝中后期,“海外杂国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基于这一情形,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