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冷战与两极格局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的外交理念与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也影响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下表列举了中、苏、美、欧外交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国家 | 代表性理念 | 评价 | 定位 |
美国 | 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 | 简单的机械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零和博弈 | 范式性力量 |
欧洲 | 价值观外交 | 自恃意识形态的优越感,改造落后 | 范式性力量 |
苏联 | 推动世界革命 | 备战型发展模式,埋葬资本主义 | 军事型力量 |
中国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 文明型力量 |
——摘自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请选择表中两种类型的外交理念与价值观,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述评。(要求: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选择两种类型,每种类型论述事实充分、正确)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反映了其国家利益,也深受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的国际范式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美国推行门罗主义(1823年);反对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避免卷入欧洲的纷争,专注于北美大陆的扩张和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确保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利益。
一战至二战间,提出“十四点计划”(1918年),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
1947-1991以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遏制苏联及其盟友,相继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支持“自由人民”抵抗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重建欧洲,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北约成立,建立军事同盟对抗华约;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以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结束至21世纪初,通过经济全球化、民主推广和多边合作塑造国际秩序。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干预巴尔干冲突(如科索沃战争),推广“人道主义干预”。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试图在中东推广民主。
中国,文明性力量在其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选择。
“和而不同”的理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经济和文化联系,重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及世界的历史纽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
儒家文化强调和谐、秩序、等级和道德领导力。强调“以和为贵”,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注重“德治”和“榜样作用”,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如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展现大国责任;推动“亚洲价值观”,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强调文化认同和共同利益。
强调公平、正义和反对霸权主义。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为发展中国家发声,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反对西方干涉,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批评西方的“人权外交”和“民主推广”;推动多极化,反对单极霸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欧洲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推动欧洲一体化(如欧盟的建立);以稳定的民主制度、法治和人权保障,作为申请加入欧盟的条件;通过欧盟的规范性力量向周边国家输出民主和法治。
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中强调价值观差异,试图平衡经济利益与价值观。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推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反对中国的南海主张;加强价值观联盟,与美国的合作应对中国的崛起。
欧洲国家在对俄政策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反对俄罗斯的威权主义。制裁俄罗斯,加强北约的防御能力,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苏联:推动世界革命理念是苏联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苏联成立初期和冷战期间,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其对外战略和行为。
苏联成立初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苏联的革命只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起点,必须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成立共产国际(1919年),通过共产国际支持和指导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推动世界革命;通过宣传、资金和军事援助支持殖民地国家的反帝斗争。
冷战期间,苏联将世界革命理念与意识形态竞争相结合,试图通过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削弱西方阵营,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巩固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革命模式,推广苏联的发展模式,如集体化和计划经济。
"]]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明确任务:题目要求从表中选择两种外交理念类型,结合史实进行述评。述评需包含外交理念的内涵、历史实践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其次,选择类型:据表格中“国家”、“代表性理念”、“评价”、“定位”的系列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优先选择对比性强、史实丰富且逻辑关联紧密的类型。例如:美国(范式性力量)与苏联(军事型力量):体现冷战两极格局的核心对抗逻辑,如美国(范式性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美国推行门罗主义(1823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确保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利益;一战至二战间,提出“十四点计划”(1918年),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1947-1991以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遏制苏联及其盟友,相继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发动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冷战结束至21世纪初,通过经济全球化、民主推广和多边合作塑造国际秩序等等。苏联(军事型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初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苏联的革命只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起点,必须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成立共产国际(1919年),通过共产国际支持和指导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推动世界革命;通过宣传、资金和军事援助支持殖民地国家的反帝斗争。冷战期间,苏联将世界革命理念与意识形态竞争相结合,试图通过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削弱西方阵营,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巩固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革命模式,推广苏联的发展模式,如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等等。或者中国(文明型力量)与欧洲(范式性力量):对比东西方价值观对国际秩序的不同塑造方式,如中国(文明型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性力量在其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选择,如“和而不同”的理念、儒家文化强调和谐、秩序、等级和道德领导力和强调公平、正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等;欧洲(范式性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推动欧洲一体化(如欧盟的建立);以稳定的民主制度、法治和人权保障,作为申请加入欧盟的条件;通过欧盟的规范性力量向周边国家输出民主和法治等等。最后,构建述评框架:对所选国家的外交理念,需从历史背景、核心主张、典型政策、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注意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高中 | 冷战与两极格局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