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来了个家伙叫田叔
郑俊甫
田叔一踏上鲁国的土地,我就明白父皇的用意了。但我没有在意,谁都不能阻挡我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那天,侍臣小声问我:“大王,孔庙还拆吗?”哦,忘了告诉你们,我喜欢建筑,没事就自己动手设计,然后兴兴土木,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美轮美奂的房子。孔庙就在我的宫殿隔壁,占卜师唾星飞溅,信誓旦旦,说是一片风水宝地。那就拆喽,盖成我刚刚设计的作品。
一群儒生跪在宫门前,又是罢学绝食,又是痛哭流涕,觉着我冒犯了圣人。笑话!我是鲁国的封王,普鲁国之天下,莫非王土,何况一个死去了多年的教书先生。
侍臣见我旧事重提,赶紧提醒说:“这次不是儒生的事,儒生的事早就被前相国平息了。这次,是费用,国库眼见就要空了。”这帮蠢材,以前又不是没有空过。鲁国食邑万户,多征点儿税不就行了?实在不行,打些白条,都先欠着。
侍臣有点儿着急,咳嗽了一声,提高了音量:“大王,征税的事归相国管,现在田叔是相国,很多人都跑到他那儿告状去了。”
告就告呗。父皇派来的相国,也是我的臣民,能翻起多大的浪来?
没想到,第二天午时,我的午膳还没有用完,侍臣神色张皇地跑进来,“大王,不好了,宫门外乌泱泱全是人,把大门都快堵死了。”
“谁这么大胆?”我吼了一嗓子。堵宫门,这是不要脑袋了呀!
“是田叔。”侍臣应道。
“他想造反?”我拍了下桌子,顿时杯盘狼藉。
“那倒不是。”侍臣定了定神,慌忙解释,“听说是一百多个小百姓闹到相府,指责大王增加税赋的事情。田叔把这些闹事的家伙都给抓了,张贴告示说,为首的二十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现在就要在宫门外行刑呢。”
这倒是件有趣的事情。看来,田叔也算识趣,知道鲁国谁是主人。那就去瞧瞧吧,父皇派来的能人,戏一准唱得别样精彩。
我更了衣,率着一众好热闹的妃子,登上了宫殿的城墙。宫门外,熙熙攘攘,一百多号平头百姓,被举着棍棒的兵士团团围着,像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侍臣眼尖,一下就发现了人群中的田叔,他激动地跳着脚:“大王快看,田叔在训那帮不懂事儿的家伙呢。”我也斜了侍臣一眼,田叔那么大嗓门,我能不知道他在训话吗?
田叔举着马鞭,对低眉顺眼瑟瑟发抖的百姓发着怒火:“你们这帮刁民,大王不就是多收了你们几次税吗?不就是给你们打了几张白条吗?那又怎样?大王是你们的君主,你们的一切都是王的。损失了一点儿饭钱,居然就敢到处毁谤君主,该当何罪!”接下来就是劈里啪啦的棍棒和野猪般的哀嚎,招引的围观民众密密麻麻,呼声震天。
老实说,开始我对田叔还是抱有好感的。虽说在宫门外行刑过分了些,但是杀鸡儆猴,总得有个轰动效应的场所,这事我懂。可如是者三,我终于坐不住了。那只被儆的猴子,不会是我吧?这个田叔,弄一出活广告,是要让我在鲁国臭大街呀!
我召来田叔,二话不说,吩咐人从内库中取出钱来,让他偿还那些挨打或者即将挨打的百姓。
田叔摇头,田叔说:“大王自己征收来的,让臣去偿还,这是让大王落个坏名声而成就臣下。臣万万不敢!”
想想也是。凭什么我出钱,他落好呀?于是,我亲自出面,把多收的税赋尽数偿还给百姓。
没了钱,画再多的图纸也没了用。我索性放弃盖房子的嗜好,转而开始打猎。锦衣貂裘,宝马良弓,倾城随寡人,千骑卷平冈。挺好。
唯一让人郁闷的是,每次打猎,田叔都要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来就来吧,这么些随从,也不多他一个。可田叔从不打猎,也许这家伙根本就不会骑射,也说不定。那也没关系,苑囿有的是馆舍,装饰华丽,有酒有肉,你休息便是。他不,他非要走出馆舍,坐在苑囿大路边,露天地里等着。仲夏时节,烈日当空,钻进馆舍都能把人热出一身臭汗,田叔这是想做甚?
我一次次派人,想请田叔回去休息。毕竟年龄也不小了,中了暑,出了意外,我跟父皇也不好交代。田叔不肯,每次还都回得振振有词:“我们大王暴露在苑囿中,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作为臣子,怎能独自到馆舍中苟安呢?”
这个,我是不是又错啦?错不错暂且不提,为了不再听到田叔酸溜溜的滥调,我决定,猎也不打了。
从此相安无事。
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为表心意,也为了彰显我的爱才之心,我送去一百斤黄金给他作祭礼。没想到,田叔的小儿子田仁坚辞不受。他说:“臣不能因为一百斤黄金损害了先父的名声。”
话说得恭恭敬敬,又不卑不亢。好像我这个当王的,是个多大的小人。
哼!
——选自《山西文学》
文本二:
郑俊甫的小说虽然本自生活的真实,却是最有艺术想象力的。精确的语言使得情节在艺术想象中优美地飞舞,结尾回味意义多重,一幅完整的动态画面如在眼前,人物则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给读者带来强大的内心冲击力。他的历史小说把探索的触角伸向历史的烟尘,以穿越的方式,化身历史夹缝里那一个个人物,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酸甜苦辣。在那些一波三折的细节里,展现历史人物性格色彩的丰富性。
——杨晓敏《牧野大地的文学劲旅》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家伙”是对人轻蔑或戏谑的称呼,但从文本一全文看,“家伙”,表现了“我”对田叔不满而又敬服的复杂情感。
","小说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但“我”对小说的核心人物田叔起陪衬作用,突出田叔忠君爱民的美德。
","作为相国,田叔的言行直接影响并改变了鲁王,使其勤于国政;作为父亲,他的品格对儿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文本一最后的“哼”言简意赅,既表达出“我”内心的不满和无可奈何,又照应了开头“我”狂放不羁的个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田叔的言行直接影响并改变了鲁王,使其勤于国政”说法错误。田叔只是通过自己的行动纠正了鲁王加税和打猎的不良习惯,并没有使其勤于国政。
故选C。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本一将田叔与前相国进行对比,表现出其竭尽忠诚、直言劝谏的为官之道。
","文本一善于运用抑扬手法,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而又张弛有度。
","文本一很好地体现了文本二中所说的“穿越”的特征,具有故事新编的意味。
","文本一融历史的真实和艺术想象力为一体,主题明确突出,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表现出其竭尽忠诚、直言劝谏的为官之道”中“直言劝谏”说法错误。田叔并没有“直言劝谏”,而是通过行动让鲁王感觉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故选A。
请结合文本二,简析文本一中鲁王“性格色彩的丰富性”。
①性格乖张,肆意妄为:不顾儒生反对坚持拆孔庙;不管百姓死活,坚持加征赋税。②良知尚存,知错能改:能够从田叔的言行中发现问题,及时罢止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小说“一群儒生跪在宫门前,又是罢学绝食,又是痛哭流涕,觉着我冒犯了圣人。笑话!我是鲁国的封王,普鲁国之天下,莫非王土,何况一个死去了多年的教书先生”的情节可知,鲁王不顾儒生反对坚持拆孔庙。从“这帮蠢材,以前又不是没有空过。鲁国食邑万户,多征点儿税不就行了?实在不行,打些白条,都先欠着”可知,鲁王不管百姓死活,坚持加征赋税。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鲁王根本不考虑自己臣民的感受,肆意妄为,从中可看出他性格乖张的一面。
从“可如是者三,我终于坐不住了。那只被儆的猴子,不会是我吧?这个田叔,弄一出活广告,是要让我在鲁国臭大街呀”“这个,我是不是又错啦?错不错暂且不提,为了不再听到田叔酸溜溜的滥调,我决定,猎也不打了”等情节可以看出,鲁王并非不可救药的昏君,他能够从田叔的言行中发现问题,及时罢止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所以他良知尚存,知错能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鲁王“性格色彩的丰富性”。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田叔劝谏鲁王的智慧。
①懂得迂回,不正面冲突。故意在宫门外惩戒百姓,让鲁王知道加征的赋税是百姓的活命钱。②成就他人,不越俎代庖。让鲁王亲自退还加征的赋税,树立鲁王的威信。③用苦肉计,不刻意说教。以高龄冒酷暑,陪同鲁王打猎,让鲁王自己不忍心,从而不再打猎。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田叔无疑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他在处理鲁王的加征赋税的肆意妄为的行为时,并没有直接劝谏,直接与鲁王发生冲突,而是采用迂回出击,故意在宫门外惩戒百姓,让鲁王知道加征的赋税是百姓的活命钱,这样既收到了劝谏的效果,还不与鲁王发生正面冲突。
其次,田叔无疑对鲁王是忠诚的,他没有借归还百姓赋税这件事去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是让鲁王亲自退还加征的赋税,树立鲁王的威信。这是一个忠臣的表现,成就君王,不越俎代庖,是为臣的一种智慧。
最后,田叔还充分利用自己高龄这一特点,使用苦肉计。鲁王迷恋打猎,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田叔并没有刻意说教,而是以高龄冒酷暑,陪同鲁王打猎,他还“非要走出馆舍,坐在苑囿大路边,露天地里等着”,同时说出“我们大王暴露在苑囿中,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作为臣子,怎能独自到馆舍中苟安呢?”这样的话,让鲁王自己不忍心,从而不再打猎。
通过以上分析,田叔对鲁王的劝谏充满智慧,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