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概括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多万谢,提早等看。他引看我问野里定,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

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

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错误。对原因的解说错误,外婆未必照料得不周全。孩子哭的原因主要是见不到妈妈了。

C.“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错误。其实是怕孩子说错后带来祸患。

D.“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错误。老妇人这个动作,说明她懂得了女儿女婿的心思,参透了字条中的意义。

故选A。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

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

“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

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错误。面对儿女的死亡,伤感是不会消失的;“意欲报仇雪恨”错误,老妇人说的是“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

[["

①明线是: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

②暗线是: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

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

首先确定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了老妇人、老妇人的女儿女婿。

然后分别分析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

先看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结合这些内容可知,文中写老妇人看护女儿留下的孩子大男,在夜里等候阿弟回来说女儿的情况,最后决定承担抚养大男的责任,这是小说的明线。

再看老妇人的女儿女婿,由“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他们留着字条呢”“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以及注释“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可知,老妇人的女儿女婿参加革命,被捕遭杀害,死前留下遗书,这是文章的暗线。

最后看这两条线索是如何交织的。从文中来看,主要是通过阿弟对老妇人的陈说交织在一起,阿弟把自己打探的事情告诉老妇人,这就把两条线索交织到一起。

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

[["

①情节上:字条的出现,增加了情节,使小说内容更趋丰富。同时,它最终促成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使她由悲伤、愤怒转而为要坚定地抚育烈士的后代。

②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字条中的“无所恨”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阿弟对“无所恨”感到奇怪,表现了他对革命者的不理解。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有关字条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形象方面分析作用。

字条上写的是“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意思是我们现在死去,没有遗憾,请好好教育大男,大男就是我们,大男好,就如我们没有死。女儿女婿这些革命者对于死亡没有遗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为信仰而死心甘情愿,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而阿弟对于他们的“无所恨”感到奇怪,“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这表明阿弟对于革命者的行为是不理解的。这是形象上的作用。

接着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上文来看,老妇人对于女儿女婿的死亡感到悲伤,对于他们的被杀害感到愤怒,“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而知道字条的内容后,老妇人“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决定要承担起抚育烈士后代的责任,字条的出现促进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