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概括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 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披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改动)

阅读文章,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所至所见所感
山门        精神振奋
山谷深山秋景图赞美、兴趣盎然
        江河奔流图惊叹
石室静坐品茶图         
[["

微雨新竹图 石壁 留恋

"]]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由表格中“山门”“精神振奋”可知,所见之景在第③段。根据“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可概括出所见景色处于微雨之中;根据所见景色“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可知,其描写的是山门中新竹的特点。结合“深山秋景图”“江河奔流图”,可概括所见为:微雨新竹图。

第二空:该空所填内容为所至之处。“江河奔流图”对应了第⑤段“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等内容,根据“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可概括出,所至之地为“石壁”。

第三空:第⑥段“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对应了所至“石室”;“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对应了所见“静坐品茶图”,“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对应了“所感”,可概括为:留恋。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

同学甲:文章主要写第三日游明月山,第一日和第二日多余,可以删去。

同学乙:我觉得不可以删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头两天人走了一半,为下文写第三日游蓄势,这样写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印象深刻。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

 第一日和第二日的描写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但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通过先描写不太令人满意或者较为平淡的情节,然后再转向高潮或者精彩的部分,以此来增强最终给读者带来的印象。作者通过描写前两日游山“不为所动”的平淡经历,突出了人们对明月山的最初印象不佳,这是“抑”的部分;而第三日微雨,徒步爬山,景色却截然不同“众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的部分。

头两天的平淡无奇与第三天的生动有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第三天的游览显得更加吸引人,也使情节更具有波澜。具体来说,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游览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导致一些人提前离开,这为第三天精彩的徒步之旅做了铺垫。第三天徒步登山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描绘了自然景观之美,以及与竹子相关的有趣知识,使得整个旅程达到了高潮。这样的安排让读者更加珍惜并享受第三天的体验,从而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从句式角度)

$($2$)$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从修辞角度)

[["

$($1$)$此句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用语凝练,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谷间竹木、流水、石头彼此相得益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明月山的赞美、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将竹林比作“浪”,用“满川满山”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生长茂密的特点,写出了竹子到处都是、茂密壮观的场景,富有动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句式角度:“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这一句采用了四个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简洁。这样的句式不仅使语言紧凑有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四个短语分别描写了山谷中的四种元素:水流、雪浪、竹木以及色彩斑斓的景象。每个短语都简洁有力地抓住了这些自然元素的特点。这种句式的使用增强了画面感,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让读者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起山谷中的美丽景色。通过这种形式,作者传达了自己对这幅深山秋景图的喜爱与赞叹。

$($2$)$修辞角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竹浪层层”将竹林比喻为波浪,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的密集与动态美。这样的比喻不仅生动,而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满川满山”是夸张手法,虽然有些许夸张成分,但准确地传达了竹子遍布山谷的壮观景象。“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动感,使整个画面仿佛活了起来,给人一种竹海翻腾、生机勃勃的感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传达了自己对明月山竹林的热爱之情。

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句“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一句的理解。

[["

作者雨中游明月山后,在石室喝茶小憩时感慨“不走了”“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表明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对主人细心招待的肯定,流露出对来年再游明月山的期待,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情趣。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最后一句“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山水深深的眷恋。  

根据前文的描写可知,经过一天的徒步登山,作者被眼前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尤其是竹林和瀑布的壮观景象,使他产生了不想离开的想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由“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可知,主人不仅引领他们探索了这座美丽的山,还在半山腰的石室准备了热茶,这种体贴让作者感到十分温暖。尾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激。作者提到“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笋子是从母竹根下挖出来的,春天正是竹笋生长的季节。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兴趣,也透露出他希望将来能再次回到这里,体验更多美好事物的愿望。

通过这样一句轻松诙谐的话语,展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高中 | 概括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