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根据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尽管乡村共享传统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元,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以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为核心要义的。
自古及今,村落社会从来都不是散漫、杂乱与自足自闭的,而是依靠内部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充分共享,承接国家礼治传统,倡导公序良俗。具体看来,乡村知识共享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共享促进了村民“地方感”的形成。人是社会的人,通过共处交流得以共享知识,确立身份认同,其生活世界也由此获得文化意义。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人们之所以能够体验到意义,仅仅因为他们能够互相交谈,能够听懂彼此和让自己也弄明白。正是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共享传统,使得村民在年复一年的共同生活中赋予乡村生活以文化意义,而对于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则是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二,礼仪教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礼仪知识并非空悬于整体社会生活之上,而是与各种地方性知识相互嵌套,混融于地方社会中的故事传说、戏曲说唱、庆典仪式等文化事象之中。事实上,基于知识共享而形成的乡村共享传统,乃是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系统形成内在关联的关键。
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是以地方社会秩序的优化为基本指向的。在鲁中乡村地区的调研发现,相邻村落多有共享节庆仪式的传统,以对仪式神圣性的共同维护为前提,既相互参与,又存在着某种分工,并由此结成了“对子村”或联村组织的关系。在每一个村落内部的广场、村庙等公共空间,村民定期欢聚于传统节庆活动中,这种“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是现代便捷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诚然,以庙宇仪式、节庆娱乐、故事传说等为载体的乡村共享传统,并不能解决目前乡村地区的所有社会问题,但有助于维系乡村传统伦理规则,有助于柔化村落内部或村际之间的地缘政治隐患或权力竞争态势,对当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基于乡村共享传统而举行的上述仪式活动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有助于消除乡村社会隐患,又能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其对美好家园的社会共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礼”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理想型的“生活设计”,正在当下社会中通过“礼治复兴”发生重构,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如在鲁中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大街“拉呱”现象,至今仍随处可见,这是村民借助日常交流以强化传统礼仪、维护村落秩序的重要手段。再如冀南一带乡村地区流行的梅花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成年男性结社组织,至今依然承担着调解纠纷、演武助丧、庙会助兴、义务诊疗等公益活动,在统合社区道德、参与社区公益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显然,鲁中乡村大街“拉呱”、冀南乡村梅花拳等所代表的地方共享传统,作为一方民众的主动选择与自觉传承,长期用以社区公益和礼仪教化,说明其在当代社会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助于乡村道德伦理秩序的维持与优化,乃是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得的乡土文化资源。
(摘编自李海云《“礼治复兴”: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共享传统及其现代重构》)
材料二: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光明日报)
材料三:
“村BA”火了,火在一个“土”字。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作为获胜奖品的一头黄牛、几只香猪,以及操着“贵州普通话”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个“土”绝不仅限于“乡土”概念,更在于其“接地气”——扎根于独特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村BA”起源于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吃新节乡村篮球赛。据了解,台盘地区自1940年起便有篮球运动,其篮球历史已历80余年。贯穿于几代人血脉中的热爱,成为聚集周边人气的强大磁场。当地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及其背后的乡土文化,都使“村BA”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乡愁记忆,赋予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成为推动“村BA”热度居高不下的原生动力。此外,乡村球赛火热景象与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更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振”,从而引发共鸣,让“村BA”足够可爱,足够有魅力。
(摘编自《“村BA”出圈的“土”字密码》,中国新闻网)
下列对“乡村共享传统”相关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乡村知识共享由知识共享促进形成村民“地方感”和礼仪教化同文化事象混融两方面构成。
","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因其“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难以被现代便捷技术所替代。
","乡村共享传统既能解决村落内部或村际间的问题,也能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共享传统可以作为“礼”在当下社会中发生重构的载体或手段,为当代乡村振兴助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乡村知识共享由……混融两方面构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乡村知识共享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选项以偏概全。
B.“因其‘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难以被现代便捷技术所替代”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种‘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是现代便捷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原因是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维系乡村传统伦理规则等多种积极意义,而不是因为“身心在场”就难以被替代。
C.“解决村落内部或村际间的问题”过于绝对,材料指出乡村共享传统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故选D。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村民们对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有助于乡村生活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
","如果没有乡村共享传统,就难以形成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体系的内在关联。
","要利用乡村公共活动优化地方社会秩序,必须依靠村民对“对子村”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
","在乡村发展和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礼治文化,更要将礼俗传统进行创新转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必须依靠村民对‘对子村’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错误。材料指出,乡村公共活动通过村民的参与能优化地方社会秩序,“对子村”是这种机制的表现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或绝对的依赖对象。因此,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选C。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渤海莱州湾南岸潍北地区在年节期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烧大牛”等仪式活动。
","湖州吴兴妙西镇大力打造“新乡贤”,通过村内和村外乡贤联动带动乡村建设。
","阳城县演礼镇献义村通过深挖文献,讲好当地历史“老故事”。
","四川崇州“木艺村”利用非遗文化举行廖家镇第五届木艺文化节。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强调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提到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
A.只是提到潍北地区年节期间举行仪式活动,没有体现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等内容。
B.湖州吴兴妙西镇通过“新乡贤”开展村内和村外乡贤联动,带动乡村建设的例子,符合材料二中通过社会教育和观念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观点。此例子展示了利用现代手段结合传统文化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能够很好地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C.“深挖文献”“讲好当地历史‘老故事’”侧重于文化传承,但没有突出创新转化的内容。
D.“利用非遗文化”同样是重在讲述历史故事,缺乏现代性转换和创新的体现。
故选B。
材料一、二都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展开,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一通过对“乡村共享传统”资源的挖掘来推动乡村振兴;材料二通过对“礼俗传统的创新性转化”来助力乡村振兴。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的重点在于揭示乡村共享传统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原文提到:“乡村共享传统是以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为核心要义的。”这些传统通过村落内的公共活动、礼仪教化、知识共享等,持续优化地方社会秩序,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群体参与意识,这些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材料一还指出,乡村共享传统倡导公序良俗,通过节庆仪式、故事传说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和增强道德教化的作用。原文中提到:“‘礼’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理想型的‘生活设计’,正在当下社会中通过‘礼治复兴’发生重构。”这表明乡村共享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挖掘并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材料二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礼俗传统需要在现代化中进行创新转化。原文指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这说明要借助创新实现乡村振兴,包括通过创建健全的社会教育体制,弘扬新时代文化,抵制落后文化等方式推动礼俗传统走向现代化。材料二建议要“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强调改变传统的表达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升乡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水准,从而助力美好乡村的建设和振兴。这种创新性的转化能够让乡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运用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分析“村BA”火出圈的原因。
①“村BA”以知识共享为基础,形成当地村民的“地方感”。篮球比赛的历史在当地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贯穿于几代人血脉中的热爱,为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构建地方认同提供文化基础。②“村BA”以社会共建为途径,培育村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村BA”所需的场地、球员、啦啦队、奖品及解说员全部由村民自筹,培育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能力,更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③“村BA”以道德共育为指向,维持和优化社会秩序。“村BA”成为民众主动选择与自觉传承的当地重要活动,并在统筹组织、积极参与中丰富当地传统文化、强化和维护村落秩序。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材料三强调“村BA”源于台盘地区的长期篮球传统,篮球在当地已有80余年历史,这种悠久的体育文化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并贯穿于多代人。这种共同的文化经历和热爱形成了村民的“地方感”,即对地域文化归属和认同。材料一中提到,“知识共享促进村民‘地方感’的形成”,通过共处交流确立身份认同,使生活获得文化意义。因此,“村BA”中各代人对篮球的热情及积淀的文化记忆,正是这种知识共享的体现,有助于构建地方认同及社会文化的意义。
②材料一中关于乡村共享传统的社会共建作用的描述,及其对提升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影响。“村BA”的实施过程中,村民自筹资源,体现了社会共建的模式。材料三中的描述,如“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与材料一所述的通过公共活动增强群体参与意识完全对应,这种群体活动不仅增进了社区联系,也显现了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彰显了乡土文化中的贤能力量。
③材料一中提到乡村共享传统以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为核心要义,强调通过共同活动、节庆仪式等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参与意识。而材料三提到“村BA”作为一种乡村活动,正是通过村民自发组织、积极参与的方式,激发了居民的文化创造力,同时促进了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BA”不仅是比赛活动,更是一种民众间的公共参与和文化交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村民们在道德层面相互学习,丰富和优化了村庄内部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通过活动实现道德共育的价值。因此,“村BA”通过其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过程,强化了村民之间的秩序和团结,也是乡村共享传统的具体表现和持续推动力。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