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下题。

相较于现今,中元古代晚期的地球(        )

["

温带区域范围更大

","

极夜极昼区的范围更大

","

自转的角速度更慢

","

太阳直射区域范围更小

"]
[["B"]]

根据材料信息“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可知,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温带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缩小,故A错误;黄赤交角增大,极圈纬度降低(如从66.5°降至60°),极昼极夜范围扩大,故B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与自转周期成反比,当时一天仅17小时,自转更快,角速度更大,故C错误;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范围(回归线之间)扩大,故D错误。故本题选B。

与周口店纬度相同的区域,在中元古代晚期较现今(        )

["

冬至日的白昼更长

","

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更大

","

潮汐变化周期更短

","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
[["C"]]

当时黄赤交角更大,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更南(30°S),北半球昼更短,故A错误;当时北回归线为30°N,周口店(40°N)与其纬度差为10°,小于现今的16.5°,故B错误;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一天17小时),太阴日相应缩短,潮汐周期(两次高潮间隔)更短,故C正确;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北回归线纬度|,当时黄赤交角大,北回归线纬度高,北京周口店地区纬度不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应更大,故D错误。故选C。

高中 |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