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第三节 人口容量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三节 人口容量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王坝村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1600多人,土地面积800公顷。过去,村民靠农耕地耕作或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近十几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背景下,龙王坝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激励带头人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种植,并融合休闲农业、红色教育与研学培训,形成了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和培训、康养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2023年该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实现之路。如图示意龙王坝村位置和局部景观。

 

简述近十几年来龙王坝村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土地面积较大,开发空间充足;距离西吉县城较近,易于配套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干线通过,对外联系便利;周边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吸引力较强。

"]]

近十几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背景下,龙王坝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激励带头人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种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龙王坝村土地面积800公顷,土地面积较大,开发空间充足;读图可知,龙王坝村距离西吉县城较近,易于配套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干线(国道、省道等)通过,对外联系便利;周边旅游景点众多,且类型多样,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吸引力较强。

分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龙王坝村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

合作社与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助推农业产业化,提高乡村与农户的收入;合作社与基地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助力特色农产品种植与产业升级;合作社与基地提供渠道,为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业带来稳定的市场,降低风险;合作社与基地组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坡耕地开垦,协调人地关系;农户投入劳动力,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高昂。

"]]

合作社与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承包大量土地,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助推农业产业化,提高乡村与农户的收入;基地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合作社与基地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助力特色农产品种植与产业升级;合作社与基地可以成立专门的团队去拓展市场,为产品提供销售渠道,为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业带来稳定的市场,降低风险;合作社与基地组织土地流转,可以减少土地的撂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坡耕地开垦,协调人地关系;农户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劳动力,通过投入劳动力可以获得工资回报,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高昂。

借鉴龙王坝村的成功经验,从区域背景分析、生态优势凝练和价值实现途径确立等环节,为自己了解的某一地方设计生态价值实现的方案。

[["

张掖市/武威市祁连山草原与河西走廊协同发展方案

区域背景分析:张掖市/武威市地处祁连山草原与河西走廊交界地带,祁连山草原为传统牧区,承载力有限,且冬季饲料不足,河西走廊为农区,承载力相对较高。

生态优势凝练:祁连山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基础较好,环境承载力较高。

价值实现途径:通过异地借牧,在冬春季节将祁连山草原部分牲畜转场到河西走廊的农田配套饲草种植区、舍饲养殖场,从而合理控制祁连山草原的承载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并在祁连山草原开展草原承包与流转,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

本题可随意选择一个熟悉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来设计方案,没有固定的答案,但要按题目要求从区域背景分析、生态优势凝练和价值实现途径确立等环节来进行方案涉及,下面以张掖市/武威市祁连山草原与河西走廊协同发展方案为例,给考生们参考:

区域背景分析:张掖市/武威市地处祁连山草原与河西走廊交界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容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祁连山草原草类茂盛,为传统牧区,但草类更新需要时间,草场的承载力有限,且冬季寒冷干燥,草类干枯,牲畜饲料不足,河西走廊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汇聚形成河流,水分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绿洲农业,为农区,承载力相对较高。

生态优势凝练:祁连山草原草类茂盛,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河西走廊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汇聚形成河流,水分条件较好,灌溉农业基础较好,适合发展绿洲农业,环境承载力较高。

价值实现途径:草原牧区由于冬春季草类干枯(或刚萌芽),牲畜饲料不足。而农区发展灌溉农业,有大量农作物秸秆等可作为牲畜的饲料,因此可以通过异地借牧,在冬春季节将祁连山草原部分牲畜转场到河西走廊的农田配套饲草种植区、舍饲养殖场,解决冬春季节牲畜的饲料问题,从而合理控制祁连山草原的承载压力,实现草畜平衡;祁连山草场草原广阔,风景优美,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可以在祁连山草原开展草原承包与流转,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高中 | 第三节 人口容量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河西走廊某流域尾闾湖于20世纪50年代末干涸,沙漠逐渐向绿洲推进。2007年开始,该流域逐步减少尾闾湖周边的人类活动,有计划地向尾闾湖生态输水,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2024年,尾闾湖湖面积恢复到28平方千米,形成了127平方千米的湿地。图1示意该流域某县甲、乙、丙三镇地理位置。图2示意甲、乙、丙三镇近15年常住人口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埃及是非洲人口过亿的国家之一。首都开罗是非洲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下图为埃及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曾处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地带,生态环境最恶劣时75.4%的土地呈现石漠化状态,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1亩≈666.67m)。20世纪90年代,当地居民开始开山炸石,先把石缝里的泥土抠出,将石头炸烂铺平,再把泥土均匀地铺在石块上,多余石块垒成石埂。通过“六子登科”模式(见下图),当地走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村”石漠化综合治理新路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在测算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下图为2024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占里侗寨(如下图)是黔东南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海拔300多米的河谷,生育习俗独特,人口数量长期保持在700人左右。清代中叶,由于人口增多出现了人均耕地减少、森林砍伐剧增、族人械斗事件时常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占里侗寨立下严格的寨规:人口总数不能超过700人。从此,占里侗寨的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社会治安良好,寨规也沿袭至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改善移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和恢复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98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将居民迁移到北部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该区发展光伏大棚,棚上用太阳能发电,棚内种植反季蔬菜、经果林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