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事业单位 | 句子填空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
文章阅读
句子填空题(文章)
①在西方人的眼里,狄仁杰是最知名的一位中国神探,有“中国福尔摩斯”之称。狄仁杰的故事是怎么传到国外去的呢?其实,它的幕后推手是荷兰外交家、汉学家高罗佩。
②高罗佩是荷兰人,但他从小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因此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30年代,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本小说。这是一部清末的公案小说,是现存的唯一记载狄仁杰断案过程的古代小说。他觉得这部小说有很多悬念。比较接近于西方侦探小说的思路。因此,他在1949年把这部小说翻译成英文,自费出版了2000册,销路非常好。这激励了高罗佩开始创作狄仁杰断案系列。
③他的创作思路是从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中寻找素材,描写狄仁杰和他的4个助手一起侦破案件的过程。那时,狄仁杰的助手中还没有李元芳,4个助手都来自《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的人物设定。一开始,高罗佩只想创作一两本小说,激发更多的中日作家一起来创作类似的小说。但是没有人理会他的想法,高罗佩只好自己写了下去。在接下来的18年间,他一共写了14部中篇小说和8部短篇小说,形成了完整的狄仁杰断案系列。
④我们印象中的侦探小说,其中的线索、推理一般都是通过现代科技来体现的,比如利用交通工具产生时间差等。但是,高罗佩在狄仁杰断案里________,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寻找灵感。作为一位资深汉学家,他在写狄仁杰断案小说的时候,融入了自己对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的兴趣,几乎每部小说都以古代器物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或破案的线索,比如屏风、古典漆盒、棋谱等。
⑤《迷宫案》里有一个与迷宫相关的案子。素材选自“三言二拍”,讲的是一个官员年老还乡后,把自家后花园改造成一个迷宫并把遗嘱藏在后花园的亭子里。这个迷宫的设计来自一部有关香炉制作的中国古书《印香图稿》。高罗佩选了其中“虚空楼阁”的样式,并把“虚空楼阁”四个字的古篆体隐藏在迷宫中。为什么一个年老的官员会设计这样一个“虛空楼阁”呢?在故事的最后,高罗佩借狄仁杰的口感叹道:“足见倪公引退之后,寄心玄冥,感到尘世纷纷,都不过是一些虚幻而已。”可见,________。
⑥高罗佩的狄仁杰断案系列写成后,在西方社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称赞这本书充满了少见的魅力与新鲜感。狄仁杰断案系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发行,至今还有很多专门介绍这部作品的网站。小说还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很多都是由外国人主演的。
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反其道而行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横线出现在文段中间,需结合前后文内容进行分析,且横线前出现转折词“但是”,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前文论述侦探小说的线索、推理一般都是通过现代科技来体现的,后文指出“高罗佩”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寻找灵感。故横线处应体现高罗佩叙述方式与传统侦探小说相反之意,B项“反其道而行之”意为采取与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符合文意当选。
A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形容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C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D项:“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三者均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B。
【文段出处】魏艳《狄仁杰是如何成为“神探”的》
下列哪项可以作为第④段的例子?( )
高罗佩笔下的“狄公”很少使用刑讯,通常是寻找充足的证据迫使罪犯招认
","《铜钟案》中的和尚不守规矩,勾结京官干预朝政,体现唐朝政治的腐败
","在一个故事中,受害人临死前用七巧板拼出一只猫的形状,来暗示罪犯身份
","《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坟墓时会有鬼魂为他带路
"]例子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故该题为中心理解题的变形。第④段通过转折词“但是”强调:高罗佩在写作狄仁杰断案小说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寻找灵感,融入了中国古代器物文化,将中国古代器物作为破案线索,故例子要与“中国古代器物”相关。
A项:描述高罗佩笔下“狄公”办案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器物”无关,排除。
B项:《铜钟案》的故事,与“中国古代器物”无关,排除。
C项:“七巧板”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七巧板作为破案线索,与第④段强调的观点一致,当选。
D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情节,与“中国古代器物”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魏艳《狄仁杰是如何成为“神探”的》
填入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小说中提到的中国典狱、刑律、习俗都是于史有据的
","在高罗佩的改编下,狄仁杰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
","高罗佩并不是随意选择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而是精心设计的
","高罗佩对明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审美都情有独钟
"]横线在结尾,且横线前出现总结标志词“可见”,故横线处需对前文进行总结。前文开篇以《迷宫案》举例,并指出该迷宫的设计来自中国古书《印象图稿》,高罗佩选用其中“虚空楼阁”样式,并将其以古篆体隐于迷宫中,尾句高罗佩借狄仁杰之口论述设计虚空楼阁的原因,即以虚空楼阁影射尘世的虚幻,故该文段主要以《迷宫案》为例子,强调高罗佩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是有精心设计的,对应C项。
A项:“中国典狱、刑律、习俗”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狄仁杰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偏离文段重点,与《迷宫案》无关,排除。
D项:“明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审美都情有独钟”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魏艳《狄仁杰是如何成为“神探”的》
这篇文章没有谈到狄仁杰断案系列( )。
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异同
","产生的国际影响
","创作的源头、动因
","写作时的创作思路
"]A项:根据第④段“我们印象中的侦探小说,其中的线索、推理一般都是通过现代科技来体现的……但是,高罗佩在狄仁杰断案里反其道而行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寻找灵感”可知,文段分析的是狄仁杰断案系列与侦探小说的异同,并未提及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异同,无中生有,当选。
B项:根据第⑥段“高罗佩的狄仁杰断案系列写成后,在西方社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说还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很多都是由外国人主演的”可知,狄仁杰断案系列产生的国际影响已论述,排除。
C项:根据第②段内容可知,“高罗佩是荷兰人,但他从小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因此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为创作的源头,“这激励了高罗佩开始创作狄仁杰断案系列”为创作动因,故源头及动因已论述,排除。
D项:根据第③段“他的创作思路是从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中寻找素材,描写狄仁杰和他的4个助手一起侦破案件的过程”可知,写作时的创作思路已论述,排除。
故本题选A。
【文段出处】魏艳《狄仁杰是如何成为“神探”的》
下列哪项最适合做本文标题?( )
走下神坛的神探狄仁杰
","“福尔摩斯”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高罗佩的“中国文化情结”
","狄仁杰是如何变成“国际神探”的
"]文章第①段介绍狄仁杰是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神探,并指出原因:幕后推手是荷兰外交家、汉学家高罗佩。第②③④⑤段介绍高罗佩创作狄仁杰断案系列的过程。第⑥段介绍狄仁杰断案系列在西方社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故整个文段为总分结构,围绕狄仁杰如何成为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神探展开论述,对应D项。
A项:“走下神坛”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福尔摩斯’如何来到中国”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未提及文段主题词“狄仁杰”,排除。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魏艳《狄仁杰是如何成为“神探”的》
事业单位 | 句子填空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