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 句子填空题(文章)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事业单位 | 句子填空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

文章阅读

句子填空题(文章)

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突然染病,他派人到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偶然间,他在一味叫作“龙骨”的药材上看到一些刻画符号。王懿荣对金石颇有研究,他觉得这些“龙骨”上的刻画并非大篆或小篆,更像古文字,于是开始有意搜集刻有符号的“龙骨”。当年秋天,他从古董商范维卿中够得12片,次年又购得8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也将数百片“龙骨”卖给了王懿荣。

经过深入研究,王懿荣觉得这些并非“龙骨”,而是千年前的龟骨和兽骨。他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些龟甲兽骨应是夏、商、周三代遗物。

此后,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将《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典籍对三代的记载,同自己辨识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照,终于确认这些刻痕是“殷人刀笔文字”。

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商人将占卜的内容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在甲骨背面钻成若干个小孔,再进行火烧,出现龟裂,以定凶吉,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商朝灭亡后,这些甲骨遂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商代都城殷逐渐沦为废墟,成为人们口中的“殷墟”,没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这些被刻在药材“龙骨”上的甲骨文字的出现,让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       。

可惜的是,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探索没有继续下去。1900年,在八国联军进城之时,王懿荣留下一句“吾义不可苟生”便以身殉国。他所收藏的龟甲兽骨,大部分都被他生前好友刘鹗得到。

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见到刘鹗所藏的甲骨文墨本,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扬(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着手收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1908年,他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倾尽全力购买,“一岁所获,殆逾万”。他将收集的甲骨文残骸拼接在一起,组合成了商朝的六个皇帝的名字——“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同一时期,王国维也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诸先公进行考证,当时“疑古”思潮大兴,王国维的研究给这一思潮猛然一击。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西方只承认周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全被视为神话。甲骨文的出现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在学者们致力于收集、研究殷墟甲骨文的同时,甲骨文的破坏程度令人担忧。一方面,一些有企图心的外国人,使用各种手段染指甲骨文,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另一方面,在发现甲骨文的价值之前,当地村民并不知道这是珍贵古物,而是将其视为有止血功效的“龙骨”,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卖给中药铺,甚至用小刀刮去上面的文字,只为卖个好价钱。而在甲骨文受到广泛关注,价格一路飙升后,当地村民甚至放下手中耕地锄头,组成挖掘队,把农田和山沟全都围成工地,一寸一寸向下挖掘。

一些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希望政府出面,采取有力措施,对古文化遗址进行保护。这种情况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极大重视。除了保护,或许也有另一层深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研究中出现一个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他们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艺’”的传统做法,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这种疑古精神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但是他们对历史文献一味怀疑的态度,引发疑古思潮,摧毁了传统的古史体系。当时一些学者迫切需要借助由西方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考古学,来寻找可靠的古史新材料。在此种背景下,此前已有大批殷代王室刻辞甲骨出土而判定的殷墟,便成为了起点。

关于殷商甲骨,下列哪一说法与原文不相符?( )

["

受到汉代学者的推崇

","

曾被用作止血的药材

","

上面刻有商王的名字

","

晚清时受到广泛关注

"]
[["A"]]

A项:“受到汉代学者的推崇”文段未提及,该项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当选。

B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另一方面,在发现甲骨文的价值之前,当地村民并不知道这是珍贵古物,而是将其视为有止血功效的‘龙骨’”可知,该项说法与原文相符,排除。

C项:根据第六段“他将收集的甲骨文残骸拼接在一起,组合成了商朝的六个皇帝的名字”可知,该项说法与原文相符,排除。

D项:根据第六段“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着手收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1908年,他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倾尽全力购买,‘一岁所获,殆逾万’”及第八段“同一时期,王国维也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诸先公进行考证”可知,该项说法与原文相符,排除。

故本题选A。*

【文段出处】《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殷人刀笔文字”研究终于获得突破

","

这很可能是证实商代存在的最好证据

","

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
[["B"]]

横线处位于第四段结尾,且位于破折号之后,考虑其作用为总结全段或得出结论。第四段首先指出商王、商人用甲骨文占卜。接着指出商朝灭亡后甲骨被掩埋,商代都城坤沦为废墟,没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之后点明被刻在药材“龙骨”甲骨文字的出现振奋了整个学术界。故横线处应体现甲骨文字的出现能给学术界提供了解商代都城或商人的介质之意。B项符合要求,当选。

A、C、D项:均与文段核心话题“商代”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B。*

【文段出处】《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关于王懿荣,文中没有提及下列哪方面的信息?( )

["

研究“龙骨”的方法

","

获取“龙骨”的途径

","

中断甲骨研究的原因

","

从事金石研究的契机

"]
[["D"]]

A项:根据第三段“此后,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将《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典籍中关于三代的记载,与自己从龟甲兽骨上辨识出的文字相对照……”可知,该项文中有提及,排除。

B项:根据第一段“……他从古董商范维卿中购得12片,次年又购得8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也将数百片‘龙骨’卖给了王懿荣”可知,该项文中有提及,排除。

C项:根据第五段“可惜的是,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探索没有继续下去。1900年,在八国联军进城之时,王懿荣留下一句‘吾义不可苟生’便以身殉国”可知,该项文中有提及,排除。

D项:文章第一段“王懿荣对金石颇有研究”,但文章未提及王懿荣从事金石研究的契机,该项文中未提及,当选。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下列说法可以从文中得到印证的是( )。

["

赵执斋是专门售卖“龙骨”的商人

","

刘鹗曾经协助王懿荣行甲骨研究

","

罗振玉知道了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

","

王国维用甲骨文拼出六位商王名字

"]
[["C"]]

A项:根据第一段尾句的“古董商赵执斋也将数百片‘龙骨’卖给了王懿荣”可知,文段仅提及赵执斋为古董商,但未说明他专门售卖“龙骨”,该项不可以从文中得到印证,排除。

B项:文章第五段“可惜的是,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探索没有继续下去……他所收藏的龟甲兽骨,大部分都被他生前好友刘鹗得到”,但文章未提及“刘鹗曾经协助王懿荣行甲骨研究”,该项不可以从文中得到印证,排除。

C项:根据第六段“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着手收集甲骨……他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可知,该项可以从文中得到印证,当选。

D项:根据第六段“1901年,罗振玉……他将收集的甲骨文残骸拼接在一起,组合成了商朝的六个皇帝的名字”可知,该项“王国维”偷换概念,不可以从文中得到印证,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这段文字接下来应该介绍( )。

["

中央研究院对于殷墟的考古发掘

","

疑古思潮对传统古史体系的质疑

","

西方与中国古史的不同路径

","

非法盗卖对殷商甲骨造成的破坏

"]
[["A"]]

本题为推断下文,需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章话题落脚点。文章首先指出1899年王懿荣生病时在“龙骨”上发现古文字符号,后确认是“殷人刀笔文字”,即甲骨文。接着指出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就在学者们致力于收集、研究殷墟甲骨文。之后指出研究的同时,甲骨文的破坏程度令人担忧。最后点明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引起中央研究院重视,并指出五四运动后疑古思潮盛行,摧毁了传统古史体系,殷墟成为借助考古学寻找可靠古史新材料的起点。故文段话题落脚于结尾“殷墟”的研究价值,下文应围绕该话题展开,A项当选。

B项:与文章落脚点话题“殷墟”不一致,且“疑古思潮”最后一段已论述,排除。

C项:与文章落脚点话题“殷墟”不一致,且文章未提及“西方与中国古史的不同路径”,排除。

D项:与文章落脚点话题“殷墟”不一致,且“非法盗卖殷商甲骨”前文已论述,排除。

故本题选A。*

【文段出处】《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事业单位 | 句子填空题(文章)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以下文字,作答相应问题。 “起居注”是一种编年体史书,它是古代中国官方按照年月日编次,以记录帝王言行和朝廷大事的著作。①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形成了持续系统的记史求真理念,推崇“君举必书”,希望记录帝王的一言一行。②《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③ ①在西方人的眼里,狄仁杰是最知名的一位中国神探,有“中国福尔摩斯”之称。狄仁杰的故事是怎么传到国外去的呢?其实,它的幕后推手是荷兰外交家、汉学家高罗佩。 口头传统是人类“古老常断”的信息技术,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就是口头传统发生和演进的历史。人类的信息技术发端于口头传统,而书写也从来没有取代语言。书写在传承知识、推进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的语言大部分是没有发展出书写体系的。这些无文字社会的成员同样以他们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发展出复杂精巧的知识体系,从天文历法、复杂数学运算,到社会管理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口头语言不仅没有被抑制,还获得了新的发展。口头传统是信息技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念和操演的结合。口头传统几乎关联着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所有方面,只有不同学科的彼此协作和交替推进,才能逐个解决那些更为宏大的问题。探讨口头传统及其与人类活动最具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内在关联,不但具有认识论价值,更具有方法论意义。中国的口头传统资源非常丰富。中国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在经济生活方面,我们有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沙漠绿洲文化、高原农业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中国学者基于如此丰富的资源,这些年来在口头传统研究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可喜的成果。简单来说,比如在资料学建设方面,我国这些年来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了数量惊人的民间口头资料。在国家层面推动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出版工程和民间文学大系的出版工程。这些工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其他社会资源之巨大,在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在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方面,例如族别口头传统研究、文类口头传统研究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远到了惊人的程度。在口头传统理论学说的本土化运用方面,中国学者作出了多方面的有益贡献。在理论创建方面,中国学者在口头传统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等环节都有很好的理论总结和深化。国际学界大批杰出学者曾参与口头传统的讨论,他们都从各自的学术领地出发,以极为出色的研究,让口头传统成为今天和今后国际人定学界的一个重要领地。可以预期,口头传统研究的体系化发展必将带来对人类表达文化的整体反思和知识框架的重新整合。在新时代的人文学术领域中,中国口头传统研究必将在国际舞台上作出新的贡献。
今日推荐